劉俊麗
摘要:比較優勢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的比較優勢是靜態的發展,主要是基于要素和技術的變化而變化,后來逐漸演變成動態的發展過程,文章梳理了比較優勢由靜態向動態的演變過程作為理論基礎,總結國內外比較優勢的研究成果,以及與之相關的實證研究運用的領域和方式。
關鍵詞:比較優勢;動態演變;產業比較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8-0136-01
斯密最早提出絕對比較優勢,大衛·李嘉圖在絕對優勢的基礎上發展了相對比較優勢理論,后來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要素相對稀缺性差異是導致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即H-O理論,又稱為要素稟賦理論。此后,比較優勢的發展從最初的外生,到內生,最后到內生于外生并重,而且要素稟賦也從最初的單一因素變成多因素。隨著比較優勢理論的不斷發展,技術和人力資本等非傳統要素也逐漸加入,這一理論得到多元化的發展。
一、理論綜述
關于動態比較優勢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基于技術進步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基于要素結構變動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以及其他角度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1.基于技術進步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基于技術進步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將技術視為內生變量,比較優勢可以通過后天技術的進步、專業化的學習人為地創造出來,代表有貿易理論與內生增長理論以及“干中學”與“技術外溢”。另一類是將比較優勢視為外生變量代表學者有Svenson&Krugman;的技術差異和技術轉移模型以及“雁行理論”。
2.基于要素結構變動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基于要素結構變動的比較優勢理論主要是從國家要素豐裕度的動態變化和要素密集度的變化兩個方面。主要研究理論基礎有H-O-S要素均等模型和累不津斯基定理等。Mtmdell(1957)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入考察了要素在跨國流動時的效應,并提出了“反向貿易效應”的觀點,主要表明當要素在國家間互相流動時會影響各個國家的要素存量和各種要素的相對價格,從而會改變一國的貿易結構。
從前人的研究中我們發現要素的變動一直貫穿于比較優勢的整個動態演進過程,要素結構的變化會導致比較優勢發生變化,進而影響一國貿易結構的變化。
3.其他角度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研究
關于動態比較比較優勢的研究還有其他的角度,比如比較優勢的階段論、資本積累等。Balassa(1987)提出了比較優勢階段論的說法,一國的要素稟賦會隨著本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而變化,從而使得貿易結構發生變化,進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也將發生變化。Oniki&Uzawa;(1965)的研究表明內生資本的積累和人口的增長會使得各個國家之間的比較優勢發生改變,進而改變各自的貿易模式。Grossman&Helpman;(19901則認為比較優勢之所以會發生動態演變,其主要原因在于一國研發(R&D;)的投入和技術的推進。
二、實證研究綜述
關于動態比較優勢的實證研究國內外學者主要從比較優勢的動態演變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的角度來分析。
1.動態比較優勢在產業結構方面的實證研究
對于產業結構方面的比較優勢的度量和和測算目前國內采用最多的用RCA指數。Chang&Ping;(20021用RCA方法度量了中國(1980-1998年)各行業的顯性比較優勢,結果表明我國具有強比較優勢的產業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次就是運用Lafay指數來分析產業的比較優勢:尚濤(2010)利用對稱性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Lafay指數等指標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服務貿易比較優勢與貿易模式進行了比較。還有一種實證的方式運用馬爾科夫鏈預測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耿偉(2007)采用馬爾科夫鏈對我國制造業比較優勢的動態演變進行了驗證并做了相應的預測,指出對于后期國家的比較優勢的形成,政策的干預很有必要。
2.比較優勢動態轉換的實證研究
當前比較優勢動態轉化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類是在對外貿易和貿易模式上的實證研究,主要運用進出口數據構造計量模型研究比較優勢的動態轉化:周慶行,楊福(2009)利用1998-2007年的進出口統計數據對四川省和重慶市貿易模式回歸,表明重慶市現有的貿易模式對其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另一類是在具體部門和產業的動態比較優勢動態轉化的研究。林善波,陳飛翔(2011)基于東部11省面板數據利用RCA指數進行回歸,分析出了比較優勢的動態轉化過程。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動態比較優勢的研究大部分都基于實證研究,一種是通過馬爾科夫鏈構造比較優勢的動態轉化模型,主要用應用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方面,用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外一種運用Lafay,RCA等比較優勢測量指數將靜態的比較優勢向動態轉化,進而優化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
三、結語
通過梳理比較優勢由靜態到動態的理論研究,比較優勢的動態轉化與要素稟賦和技術進步息息相關,學者們多用比較優勢理論研究對外貿易相關問題,對產業結構方面的運用相對較少,通過比較優勢的實證研究得出產業發展的方向,找出重點發展產業和發展較弱即將被淘汰的產業,有利于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