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銘玥
摘要: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平衡利益相關群體的利益,企業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特殊關系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動機、行為與經濟后果。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行為是內生性需要和外部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通過對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動機、行為和經濟后果相關的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出基于動機一行為一經濟后果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的新思路。
關鍵詞:社會責任信息;自愿披露;合法性理論;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8-0168-02
一、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動機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就是企業基于某種動機,將內部的社會責任及其實施情況用文字、圖片等加以描述,以報告的形式對外部利益相關者披露出來的過程。這種動機可以是內生性的,也可以是外生性的,我們可以用代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組織合法性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等對其進行解釋。代理理論認為,在兩權分離的現代企業中,管理層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存在機會主義行為。Friedman(1970)提出管理層可能會選擇性披露與公司財務表現相關的信息,避免披露與減少股東財富有關的負面信息。然而,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信息不對稱理論,管理層需要在年報和可持續發展報告中主動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以提高報告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幫助利益相關者及時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動態,降低代理成本。此外,組織合法性和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企業主動或應規披露與環境保護、慈善行為等有關的社會責任信息,及時出具可鑒證性報告,有利于獲得更高的媒體關注度、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降低聲譽風險。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會影響收入、成本、運營效率和政策風險等。資源依賴理論強調,與公司持續發展有關的資源往往并不為公司所擁有,因此管理層傾向于利用捐款等慈善行為獲取地方政府好感,依靠政府獲取更多的財政支持和政治資源以維持和擴大經營,提高公司對關鍵資源的控制能力。
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行為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就是企業基于某種自利性動機,或者受某種外部壓力制約,而將內部的社會責任及其實施情況用文字、圖片等加以描述,以報告等形式對外公布的一種行為。它表現為自愿性披露和強制性披露兩種基本方式。一般來說,企業會選擇自愿性披露來獲取利益相關者的認可,維持自己良好的社會形象,關于這種自利性行為,國內外學者持“透明觀”和“檸檬觀”兩種觀點?!巴该饔^”認為,上市公司的自愿披露行為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提高公司透明度。作為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互動關系的反映,自愿性披露不僅向外界傳遞了企業更多的內部消息,同時影響著外界對企業的感知與企業在市場中的聲譽形象,對投資者決策具有重要的價值相關性。合乎社會道德要求的企業公民形象和聲譽資本在企業面臨負面事件沖擊與威脅時可以發揮類似保險的作用。“檸檬觀”則強調,管理者很可能會為了獲取私利發布虛假的披露來誤導投資者,掩蓋公司業績,哄抬股價。強制性披露主要是國家、政府、證券監管部門、行業及地區監管機構及非政府組織等通過頒布一系列法律、準則、規范等文件,明確規定企業必須要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它實質上是一種制度約束。我國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產權性質、行業規模等差異會影響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行為的選擇。國有企業大多應規披露依法經營社會責任建設等信息;民營企業自愿披露更多與社區關系、股東權益和員工關愛相關的信息;外資企業在社區關系和資源整合部分披露更為充分,對股東權益披露較少。隨著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的健全,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會呈現出這樣一種趨勢:披露的信息種類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詳盡,格式越來越規范,企業異質性帶來的披露差異會逐漸縮小,自愿性披露和強制性披露的交集部分會不斷擴大,接近重合。
三、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
已有文獻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行為引發的經濟后果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資本成本的影響
趙良玉(2017)發現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與權益融資成本和債務融資成本之間存在負相關。同樣質量水平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權益融資成本的影響要大于對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這種影響在非國有企業中更為明顯,即非國有企業具有強烈的動機承擔社會責任,披露社會責任信息。
2.對股票崩盤風險的影響
權小鋒(2016)認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會對股票崩盤風險產生影響,會計穩健性就是兩者之間的部分中介因子。宋獻中等人(2017)從信息效應和聲譽保險效應兩條路徑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進行考察,認為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降低了未來股價崩盤風險,并且自愿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相對于應規披露,對股價崩盤風險的約束作用更強。
3.對公司財務績效的影響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和財務績效呈正相關,并且財務績效好的企業的信息披露透明度更高。有實證結果表明短期內企業碳績效與財務績效呈負相關關系,但是前期碳績效對后期財務績效的影響是顯著的,這就說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中間變量。董淑蘭(2018)提出媒體關注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績效關系中發揮不完全中介效應,即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于績效的影響需要通過媒體關注部分傳導來實現。
4.對稅收的影響
楊楊等人(2013)通過實證發現單獨進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中小型民營企業比較傾向于稅收規避;相對于東部,中、西部中小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更顯著地促進了稅收規避。我國的法律、制度環境缺乏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有效監管,進而使許多中小型民營企業假借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之名進行稅收規避。
四、結語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動機、行為和經濟后果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本文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從動機來看,豐富的理論基礎為我國制度背景下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實證研究提供了一些好的思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政治關聯、產權異質等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行為的影響;媒體關注度、分析師預測、公眾壓力等非制度性約束對上市公司披露行為的影響等。從行為來看,制度的不健全導致我國上市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整體質量不高,在形式、內容上存在較大差異。一般來說,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優于民營企業,但是,部分家族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卻高于國有企業,結合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動機和行為的關系,就不難理解這一現象。不同類型變量的作用可能會放大或削弱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影響,導致結果的顯著性降低,因此在實證中要注意內生性檢驗和穩健性檢驗。從經濟后果來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會影響資本成本和股票崩盤風險、財務績效和稅收規避等。反之,企業也會為了追求某種經濟后果選擇性作出行為決策,這就需要我們結合特定的地域環境、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進行深入分析,觀察其市場反應,檢驗其對企業活動的影響,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框架。動機、行為和經濟后果之間的聯系使得學界更加關注人的行為,特別是高管特征對決策的影響,行為金融學、應用心理學作為高管行為研究的一項重要工具引入會計研究領域,不再局限于高管團隊異質性方面,股東、債權人、政府、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特征和行為也會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行為人的特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就為研究者提供一系列具有潛力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