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西希(醫學博士) 編輯/易可
在世界范圍內,“素食”是一種備受推崇的飲食方式。但是并不是“素”的就一定是“健康”的,“素食”也有很多陷阱和誤區,我們看到的很多“素食死忠粉”和“肉食主義者”之間的爭論,有時兩方的觀點都有點極端。“素食”是一種個人生活方式上的選擇,本身并沒有對或錯。但是,畢竟一旦選擇了這種飲食就要改變自己甚至家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在選擇“素食”的時候,需要獲得相關健康和營養信息,也就是說要吃對“素食”。
不同的人選擇“素食”的原因不同:有的人是因為宗教信仰因素吃素;有的人是因為素食對環境更友好并且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而吃素;有的人是因為健康因素選擇素食,他們認為素食對于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療有幫助;有的人因為“減肥”而選擇素食。素食能不能達到這些健康目標呢?
“素食”也有很多流派,包括:魚素、奶素、蛋奶素、絕對素食。
世界上除了印度之外,素食者最多的地區是歐洲國家,其次是美國,美國素食者占4%,大多是30—50歲的女性,有高中以上教育水平,大多的素食者是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也就是說在美國因為健康原因吃素的人更多。
相比之下,中國人群中吃素的原因和歐美不同,在中國上海地區的調查顯示上海居民中素食者占0.77%(奶素0.45%,全素0.12%),平均年齡65歲,女性占74%,因宗教信仰吃素的占50%,而因健康原因吃素的占31%,素食者中蛋奶素者的受教育程度更高。
有很多研究中都發現一個問題,因為宗教信仰而吃素的人群,對素食相關的營養問題的認識往往不足,因健康原因而吃素的人群,對于自身的營養和健康都更加關注,這類人不容易出現素食相關的營養缺乏。所以“素食”是不是健康和素食者的營養知識和認識相關,并不能武斷地認為吃素就是好或者肉食都是不健康的,在營養學中否定一大類食物的營養學價值是不可取的。
1.體重控制。有研究綜合了多項“減肥”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否增加運動和限制總熱量,均衡的素食都可以減少體重,吃素1個月到2年不等,平均體重下降在3千克左右。但是素食不是那么容易堅持,有多達30%人不能堅持下來。
2.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均衡的素食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并且降低血壓、降低“壞膽固醇”(LDL-C)和血糖,從而降低總死亡率。也就是說“吃素”是一種比較健康的膳食,但是前提是素食者膳食中的總脂肪低。這主要是因為素食者所吃的膳食纖維量多、而總脂肪和飽和脂肪都較少。
3.腫瘤。很多研究顯示素食可以減少腫瘤特別是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率。一方面是因為素食會攝入更多的膳食纖維,另一方面就是植物中所含有的“phytochemical”(植物化學物質),是植物中含有的活躍且具有保健作用的物質,包括生物黃酮類、胡蘿卜素類、芥子油苷、有機硫化物、植物雄激素、黃酮類、吲哚類、異黃酮類、檸檬苦素類化合物、番茄紅素、對香豆酸、酚及多酚類、植物固醇類、萜烯等。


4.骨骼健康。很多研究發現素食人群的骨密度比雜食人群低,這是與鈣及維生素D攝入量相關的,比如蛋奶素的人群就比嚴格素食者的骨密度要高,鈣、維生素D、蛋白質及維生素B12攝入量達到推薦量的素食者骨密度和雜食人群相當。所以關鍵是要攝入足夠的營養。
素食確實容易出現一些關鍵營養素不足,特別是鐵、鋅、鈣、維生素D、維生素B12,但是只要知道這些問題,并及時補充,素食也可以滿足各種營養素的需求。
1.蛋白質。植物中的蛋白質質量確實不如動物蛋白質。大部分植物蛋白質是不完全蛋白質,也就是不能同時含有9種必需氨基酸,大豆蛋白是完全蛋白質,所以要充分食用豆制品。另外,不同食物所缺的必需氨基酸不同,從多種植物來源獲取蛋白質就可以互補所需,保證同時獲得9種必需氨基酸。
2.Ω-3多不飽和脂肪酸。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是一大類對人體有益的脂肪酸,包括植物來源的亞麻酸和動物來源的EPA和DHA。大家在奶粉廣告中肯定看到了EPA和DHA對于大腦發育有好處,而其主要的來源是深海魚類。很多研究發現素食者體內的DHA和EPA水平比一般人低。亞麻酸可以在體內生成EPA和DHA,所以素食者保證攝入足夠的亞麻酸很重要。亞麻酸豐富的食物包括亞麻籽、奇亞籽、核桃等。
3.鐵。素食者膳食中的鐵總量并不低,導致素食者容易缺鐵的主要原因是植物來源的鐵吸收率較低:僅有10%左右,而動物來源的鐵吸收率一般在20%左右。植物類食物中的植酸和多酚(比如茶葉、巧克力、紅酒)會減低食物中鐵的吸收,而維生素C、檸檬酸等可以幫助鐵的吸收。大部分素食者不會缺鐵,但是對于兒童、老人、孕產婦需要特別注意,必要的時候需要通過吃藥來補鐵。
4.維生素D。主要來源是自身皮膚在陽光照射下合成,以及添加了維生素D的牛奶、蛋黃。對于素食者每天曬15—30分鐘的太陽很重要,除此之外,如果是嚴格素食需要補充維生素D。
5.維生素B12。植物類食物不含有維生素B12。長期缺乏維生素B12會出現手腳麻木、疲乏等癥狀。這是素食者最容易出現的營養缺乏癥狀。嚴格素食者需要通過強化食物,或者單獨補充維生素B12(甲鈷胺)。
1.“素食”=易于消化吸收。素食不一定易于吸收,對于胃腸道疾病的患者,也不是所有素食都適合的。因為新鮮的蔬菜水果以及全谷物膳食纖維含量豐富,膳食纖維是人的腸道不能消化吸收的,所以在決定吃素的時候要循序漸進,而不是一下子吃很多“草”,否則會消化不了。同時,還需要注意補充足夠水分,才能讓這些膳食纖維順利從腸道排出。另外,蔬菜水果中的植酸還會影響金屬元素如鐵、鋅、鈣的吸收,吃素的人需要加大這些元素的攝入。
2.“素”的一定是“健康”的。素食不一定健康,在著名的美國護士健康研究中,隨訪的近10萬人,導致體重增加的食物前兩位是薯片和炸土豆,第三位才是加工肉類,而導致體重增加的飲料是含糖飲料和100%果汁。還有很多素食加工食品為了做出“肉”的口感,加入了大量油和添加劑,這些都是高度加工的植物類“素食”,只是利用了大家的這種心理。所以“素的”≠“健康”。

3.限葷不限油。很多人認為“葷油”(豬油、牛油)才是高血脂、心臟病的罪魁禍首,而“素油”(植物油)都是健康的,所以在烹飪的過程中“限葷不限油”。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氫化植物油和植物黃油、植物奶油反式脂肪的含量最高,是心臟健康的殺手,而各種植物油在加工的過程中也容易產生反式脂肪,所以“植物的油”不一定是“健康的”。很多素食餐廳為了做出“肉”的效果,會做油炸的豆制品或者酥餅等添加很多油的食物,這些與素食的健康是背道而馳的。所有植物類飲食有益健康的研究都是指均衡的低脂肪的飲食,如果限葷不限油,那么“吃素”的好處就沒有那么多了。
4.精制碳水化合物是健康的。其實很多植物類食物為了口感和銷量會添加很多“糖”。比如嚴格素食者不能喝牛奶,所以就有很多廠家生產“植物奶”,包括杏仁奶、米漿、豆奶等等來代替牛奶,但是1杯低脂牛奶含有8g蛋白質,而1杯市面上賣的杏仁奶雖然僅含1g蛋白質,但含有16g糖。所以在選擇“素食”的時候還要注意,不能讓添糖超標。
5.認為素食可以提供全部營養素。很多素食者,特別是老年人認為自己又不是長身體,不需要那么多營養素,吃素可以提供全部的營養,也不注意補充關鍵的營養素。這種做法是素食者常見的疏忽。素食確實有它的營養學短板,鐵、鋅、鈣、維生素D和維生素B12等都是特別需要注意和補充的。對于老年人,由于本身胃腸吸收功能下降,所以反而應該增加這些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攝入量。
素食整體上講是一種相對健康的飲食方式,對于減肥、預防慢性病都有一定好處。美國2015—2020年最新的膳食指南也把“素食”列為三種健康的膳食結構之一。但是如何健康的吃素還是有很多講究的,不健康的素食和正常飲食比起來反而會讓我們的身體健康受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