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霞,陳 振
(廣東省東莞塘廈醫院,廣東 東莞523821)
癲癇是一種發病率僅次于腦血管疾病的神經系統疾病,病因復雜,可引發神經遞質分泌失衡,導致患者認知功能障礙[1]。老年癲癇患者的病因較兒童和青年患者更加復雜,且常伴腦血管病、神經退行性疾病、腦外傷、腦腫瘤等基礎疾病[2]。腦卒中疾病是老年人癲癇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血糖異常、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也可引起癲癇發作[3]。腦功能障礙引起的腦萎縮也可能與癲癇的發生有關,但其機制尚不清楚。癲癇外科治療方法包括癲癇病灶切除術、破壞癲癇放電的傳導途徑手術等。其中,神經刺激已成為一種控制癲癇發作的治療方法[4]。已有報道顯示,針灸可雙相調節人體神經系統功能,且無需用藥,可減輕老年患者肝腎負荷[5]。周楣聲[6]《灸繩》中記載,直接灸百會對癲癇療效確切。筆者采用點灸特定穴位治療老年癲癇患者,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東莞塘廈醫院門診收治的老年癲癇患者68例。所有患者經臨床和腦電圖確診為老年癲癇。將患者隨機分為點灸組和對照組,每組34例。其中點灸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齡(68.14±10.28)歲;部分性發作22例,全面性發作10例,繼發性癲癇2例。對照組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齡(67.32±11.17)歲;部分性發作18例,全面性發作12例,繼發性癲癇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參考2001年國際抗癲癇聯盟癲癇發作定義和分類[7]:至少有兩次間隔超過24 h的無誘因(或反射性)發作;發作期間有腦電圖資料,常規腦電圖或誘發試驗可見癲癇波形;至少有1位描述者描述患者癲癇發作病史。
1.3 納入標準 符合老年癲癇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及辨證分型標準參照《癇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8];年齡60~80歲;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配合治療。
1.4 排除標準 伴有心、肝、腎等相關疾病者;經頭部CT檢查或者核磁共振成像診斷為腫瘤者;不能配合治療方案者。
1.5 剔除標準 治療期間,患者不接受隨機分配到組;依從性差;治療少于6次。
2.1 對照組 給予托吡酯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55)治療,初始劑量每日25 mg,之后適當增加劑量至每日100 mg,治療3個月。
2.2 點灸組 取穴:百會,風池,下關,頰車,扶突,人迎,筋縮。風痰閉阻證加豐隆、足三里;心腎虧虛證加內關、神門。操作方法:將干燥的蘄艾絨搓成如一粒葵瓜子大小、底部直徑為2 c m左右的圓錐狀艾炷。點燃艾炷尖端,一手持艾炷,快速直接點灸上述穴位,每穴點灸兩次。同時另一手用拇指、食指指腹在穴位周圍揉按,以減輕灼痛感。艾灸后一般皮膚發紅或出現持續10 min左右灼痛感,但因艾炷小,無需特別處理。少數灸點會出現灸斑,1周后會自行消除。每周治療2次,治療3個月。
3.1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治療第1、3個月,治療后3個月,觀察并評估患者癲癇評分(包括意識障礙、抽搐、強直),評估治療效果。
3.2 療效評定標準 基本痊愈:癲癇發作頻率降低75%或以上,發作為部分性發作,癥狀較輕,持續時間較短,不伴嚴重的意識障礙;顯效:癲癇發作頻率降低51%~75%,發作為全面性發作或部分性發作,持續時間較短,不伴嚴重的意識障礙;有效:癲癇發作頻率降低51%~75%,但發作時癥狀較重,持續時間較長,伴嚴重的意識障礙;無效:癲癇發作頻率降低少于50%,且發作時癥狀較重,持續時間較長,伴嚴重的意識障礙[8-9]。總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點灸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2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59%,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癲癇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癲癇評分比較 治療期間,點灸組有9例至少癲癇發作1次,對照組有12例至少癲癇發作1次;兩組癲癇評分比較,對照組抽搐和強直評分明顯高于點灸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癲癇患者癲癇評分比較(分,x±s)
癲癇是僅次于腦卒中的常見神經系統疾病,在中醫中屬“癇證”范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活動[10]。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癲癇新發病率主要集中在老年群體,且癥狀類似于老年癡呆,易被誤診。目前,癲癇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治療癲癇疾病主要從控制癲癇發作、祛除病因及外科治療等方面著手[11]。托吡酯通過激活Na+通道,抑制持續性反復放電,增強γ-氨基丁酸-A受體處γ-氨基丁酸的活性,從而增強其介導的神經抑制作用[12]。但老年人肝臟代謝能力下降,癲癇患者需長期服藥,加重了患者肝腎負擔,降低了依從性。本研究中,點灸組癲癇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8.24%)顯著高于對照組(70.59%),且對緩解患者癲癇發作時出現的抽搐和強直等臨床表現有較好的改善作用。萬榮[13]用針灸治療老年中風后繼發性癲癇,連續治療15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0個療程后有效率為91.3%,表明針灸對老年癲癇可能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值得從針灸的選穴、手法、療程及治療機制進一步深入研究。
百會、筋縮乃督脈穴位,為周楣聲治療癲癇之經驗穴。百會可以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筋縮可以解痙;風池為治風要穴;下關、頰車穴位處分布三叉神經;扶突、人迎穴位處為分布迷走神經。已有研究證實,刺激迷走神經、三叉神經等可治療難治性癲癇[5]。刺激上述穴位可以安神醒腦,息風止痙。風痰閉阻證加豐隆、足三里降濁化痰;心腎虧虛證加內關、神門補心安神。點灸是直接灸的一種,采用自制艾炷快速點灸相應穴位皮膚,形成一定刺激量,故產生臨床效果。該方法具有不需要服藥,治療過程迅速,花費少,患者依從性好,醫療環境要求簡單,在大規模臨床觀察確定療效后可以方便推廣等優點。在后續研究中,筆者將加大病例觀察例數,從臨床實際出發,以期為老年癲癇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