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李,梁興旺,石 偉,黃黎靜,通信作者:常忠生
(1.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201203;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上海200137)
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之一,臨床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其中混合痔最為多見。對于較嚴重的混合痔,患者局部癥狀明顯,病程遷延日久,手術治療是緩解癥狀及根治的最有效方法[1],外剝內扎術是最常用且有效的術式[2]。近年來,微創痔瘡手術(PPH)及選擇性痔上黏膜吻合術(TST)也較多的應用于臨床,但PPH在重度混合痔的處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3]。且以上3種術式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術后并發癥,如肛緣水腫、疼痛、滲液、尿潴留等,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不利于創面痊愈。而中醫藥在減輕混合痔術后并發癥、促進痊愈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療效。中藥外治法如熏洗、針灸、穴位注射等積極應用于混合痔術后康復治療[4-7]。筆者旨在通過臨床試驗及數據分析等,探討中藥外洗2方坐浴聯合中醫定向透藥緩解混合痔術后并發癥的積極作用及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肛腸科收治的96例行混合痔傳統術式外剝內扎術患者,男55例,女41例,年齡18~65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觀察組男30例,女18例,平均(40.42±11.69)歲。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平均(40.21±11.26)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年齡18~65歲;2個或2個以上部位有混合痔癥狀體征,內痔程度達Ⅱ級或以上,外痔較明顯;主癥為肛門腫物脫出,伴隨便血、疼痛、肛門潮濕感等次癥[8];需要并要求手術處理者;已完成良好及完整的術前檢查和溝通,且術前檢查均合格者;通過溝通及告知不同手術方式、了解不同診治方案后,自愿選擇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者;半年至1年內未接受過其他手術者;依從性良好者。
1.3 排除標準 孕婦及哺乳期女性;有慢性病、造血系統疾病及傳染病者;合并其他直腸或肛管器質性病變者。
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外剝內扎術治療。具體術式按照《中醫外科學》[9]實施。術后每日換藥,囑患者保持良好的飲食及作息習慣;保持肛門及會陰部清潔,避免感染。同時結合中藥外洗2方坐浴。方藥組成:蒲公英15 g,虎杖15 g,海螵蛸15 g,五倍子10 g,乳香6 g。取以上藥材,濃煎,每劑裝2袋,每袋125 mL。坐浴時取出兩袋,加入300~500 mL溫水中,坐浴10~15 min。連續治療7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醫定向透藥治療。操作如下:將中醫定向透藥治療貼安裝于儀器(南京炮苑電子技術研究所,型號:NPD-4 AS型)的正負兩極上,分別貼于足三里、承山。設定工作模式如下:①溫度:夏季設定為1~2檔,冬季為5檔;②強度(依據患者耐受力調整):承山為10~15檔,足三里為8~10檔;③時間:10~15 min。連續治療7 d。綜合治療期間應嚴格遵醫囑,忌行其他肛腸病治療。
3.1 觀察指標 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包括疼痛、水腫和滲液,評分標準見表1。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見表2。
表2 兩組混合痔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混合痔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項目 時間 觀察組(48例) 對照組(48例) P值疼痛評分 術后第1 d 4.46±1.32 4.79±1.15 0.190術后第4 d 2.88±1.54△ 3.75±1.41 0.005術后第7 d 1.75±1.41△ 2.79±1.53 0.001水腫評分 術后第1 d 2.71±1.27 2.79±1.47 0.767術后第4 d 1.92±1.24△ 2.46±1.32 0.041術后第7 d 1.25±0.98△ 2.04±1.27 0.001滲液評分 術后第1 d 3.54±1.38 3.38±1.38 0.556術后第4 d 2.46±1.03 2.83±1.16 0.097術后第7 d 1.42±0.92△ 2.25±1.06 0.000創面愈合時間(d) — 24.33±3.59△ 28.38±3.41 0.000
混合痔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嚴重影響術后康復和患者正常生活。為促進患者創面恢復,縮短病程,常采用多種外治法聯合使用,可取得較佳療效。熏洗坐浴治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藥效直達病所,在緩解術后肛緣水腫、疼痛等方面療效顯著,已逐漸被廣大患者認可[10]。中藥外洗2方與中藥霧化結合使用治療混合痔術后腫痛,有效率為90%[11],已得到臨床肯定。方中君藥為蒲公英,為解毒涼血之要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通淋,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有較強的抑菌殺菌作用。五倍子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收濕斂瘡,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腸道沙門菌、綠膿桿菌等均具有抑制作用。虎杖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可殺菌止血。二者共為臣藥,君臣配合,可清熱解毒,抗菌殺菌;臣臣配合,協同止血,對于混合痔術后感染引發的疼痛、滲液、便血及水腫,有較好的治療及緩解作用。海螵蛸固精止帶,制酸止痛,收斂止血,收濕斂瘡;乳香調和諸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可縮短病程,促進創面盡快愈合,二者共為佐藥。
中醫定向透藥治療是近幾年逐漸應用于臨床康復治療的新方法,尤其在骨傷康復科廣泛運用[12],效果顯著。其將中藥治療和穴位治療結合起來,通過有規律的非對稱中頻電流使藥物更加快速有效地透皮吸收,使兩者結合的療效發揮到最大。目前這種中醫治療方法也逐漸被肛腸科采用,用于患者術后創面愈合的治療,不僅簡便易行,效果也十分顯著。
綜上所述,中藥外洗2方坐浴聯合中醫定向透藥對減少混合痔術后并發癥有積極療效。中醫定向透藥無創傷、無痛苦,逐漸被臨床積極應用。在未來的研究中,其作用機制及與其他外治法的配合運用,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