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鳴洋
(河南省新鄭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肩周炎在臨床上分為繼發性肩周炎和原發性肩周炎,其中類風濕關節炎、軟組織損傷、骨折術后、偏癱、風濕關節炎、糖尿病都是繼發性肩周炎的影響因素[1]。本病在中老年人群中高發,女性略多于男性。若未及時有效地治療,將嚴重影響肩關節功能。而正確的麻醉方式是保證治療順利進行的基礎[2]。筆者通過臂叢麻醉后實施肩關節手法松解,結合個性化方案治療肩周炎,探討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新鄭市中醫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120例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齡(50.2±6.3)歲;平均病程(5.1±1.6)個月;原發性肩周炎34例,繼發性肩周炎26例。對照組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齡(50.5±1.6)歲;平均病程(5.3±1.4)個月;原發性肩周炎36例,繼發性肩周炎24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肩周疼痛,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明顯;X線檢查多無明顯異常,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伴高熱、急性傳染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全身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2.1 對照組 實施臂叢麻醉下肩關節手法松解治療。首先建立靜脈通路,給予心電監測。選擇肌間溝入路,實施高位臂叢麻醉,注射2%利多卡因10 mL,待麻醉起效后實施肩關節手法松解治療。施術者站立于患側,一手抵住腋窩下,另一只手握住上臂,保持患肢前屈,平行于身體縱軸。完成前屈動作后恢復正常肢體狀態,保持患肢外展180°。患者取坐位,術者一手握住其肘部,另一只手固定患者,內收患肢至正常范圍;然后施術者握住肘部,另一手置于健側肩部,外旋、后伸、上內旋、舉內收患肢,使肩關節在不同方向都能處于正常活動范圍。然后指導患者進行常規功能鍛煉,包括爬墻、搭肩、畫圈、摸背等練習。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肩關節手法松解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個性化方案。①肩關節周圍疼痛患者,若在岡上肌腱、喙突、肱二頭肌長頭腱鞘部位有疼痛感,給予局部封閉治療;急性期患者若出現岡上肌腱鈣化,伴劇烈疼痛,行X線機引導下鈣化帶沖洗及局部封閉治療;若患者鈣化塊偏大,可輔以肩關節鏡手術處理。②類風濕患者,給予抗類風濕治療,同時行肩關節沖洗,選擇玻璃酸鈉注射液關節腔內注射。③偏癱患者,實施肩關節腔內加壓注射,后期給予肩關節被動運動。④糖尿病患者,做好飲食控制、鍛煉指導,密切監測血糖。⑤若患者有二次粘連,則實施二次松解。
3.1 療效評定標準 在治療前、治療后2周、治療后3個月分別進行評定。①肩關節綜合功能:采用測量器對患者摸耳、內旋、摸背、外旋4個動作進行評定,每個動作最高分為90分。301~360分:肩關節綜合功能正常;241~300分:肩關節綜合功能輕微減退;181~240分:肩關節綜合功能中度減退;121~180分:肩關節綜合功能嚴重減退;61~120分:肩關節綜合功能嚴重受限;0~60分:肩關節綜合功能極度受限。②疼痛程度:選擇簡化疼痛問卷量表進行疼痛程度評價。內容包括現有疼痛強度評價、視覺模擬評分、疼痛分級指數評定。總分最高45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嚴重。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肩關節綜合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肩關節綜合功能評分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結果均提高,觀察組提高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肩周炎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綜合功能比較(分

表1 兩組肩周炎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綜合功能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2周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 60 159.60±12.45 289.33±22.15△320.55±24.85△對照組 60 157.82±12.64 245.75±22.64 275.69±24.30
(2)疼痛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肩周炎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2 兩組肩周炎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2周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 60 23.74±3.61 11.53±1.58△ 5.12±0.59△對照組 60 24.06±3.84 18.94±2.04 10.60±1.07
有效的麻醉是手法松解的基礎,只要保證麻醉完全,肌張力徹底消失,才能取得滿意的手法松解效果。本研究實施高位臂叢麻醉,可使肩關節周圍完全麻醉。臂叢神經與皮膚相距很近,麻醉進針深度一般≤2.5 c m[3]。麻醉中可能出現多種不良反應,麻醉開始前必須全面檢查氣管插管、麻醉機、急救藥物等,保證準備完全,從而防范意外狀況發生[4]。另外實施手法松解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肩關節。同時由于不同患者病因和病情不同,若實施相同的治療,往往無法獲得滿意的療效,所以應辨證施治[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2周、3個月的疼痛程度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肩關節綜合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臂叢麻醉可以保證肩關節松解治療順利進行,而聯合個性化方案能夠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臂叢麻醉下肩關節手法松解配合個性化方案治療肩周炎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恢復肩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