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斌
(山西省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三醫院,山西 大同037017)
丙型肝炎為臨床常見肝臟疾病,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是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失代償性肝硬化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后10~20年,肝硬化發病率超過10%。目前,抗病毒治療是臨床治療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1]。筆者探究聚乙二醇干擾素α(PEG-IFNα)-2a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失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山西省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三醫院收治的80例失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失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失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診斷標準[2],均經腹部B超、CT檢查證實為失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
1.3 排除標準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精神病、有酗酒史、近半年內接受過抗病毒或免疫抑制治療等患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治療,即保肝、降酶、退黃等對癥治療。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PEG-IFNα-2α聯合利巴韋林治療。PEG-IFNα-2α(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120075)靜脈皮下注射135μg,每周1次。若患者耐受性較好,則劑量為180μg/周,若患者耐受性較差,則劑量減少至90μg/周。給予利巴韋林(北京雙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4218,100 mg/片)900 mg口服,每日1次。若患者耐受性較好,則劑量增加為1 200 mg/d;若患者耐受性較差,則劑量減少為600 mg/d。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肝功能進行定期復查,初期每周1次或每2周1次,4周后改為每月1次,檢測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等肝功能指標水平。同時,統計兩組患者的胃腸道反應、一過性血糖升高、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肝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AST、ALT、TBIL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AST、ALT、TBIL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AST、ALT、TBIL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失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比較(x±s)
(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失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丙肝病毒復制是導致病情持續進展、肝功能惡化的根本原因。采用抗病毒治療可長期抑制丙肝病毒復制,且其在延緩肝癌進程、降低肝癌發生率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PEG-IFNα-2α是一種長效干擾素,比普通干擾素具有更長的半衰期,同時具有更長的給藥間隔期,能夠更有效地保持血藥濃度的穩定[3]。研究表明[4],和普通干擾素相比,IFNα-2α的有效率至少提升10%。IFNα-2α可調節多種生物效應,如抑制細胞增殖,抑制感染細胞內的病毒復制,并調節免疫功能。
利巴韋林屬于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具有廣譜殺菌特性,可有效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種病毒的生長[5-6]。利巴韋林與病毒感染細胞接觸后可發生磷酸化,抑制mRNA鳥苷轉移酶、肌酐單磷酸脫氫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等,進而使細胞內鳥苷三磷酸迅速減少,減少蛋白和病毒RNA的合成,最終抑制病毒復制與傳播。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AST、ALT、TBIL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AST、ALT、TBIL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PEG-IFNα-2α聯合利巴韋林用于失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同時,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PEG-IFNα-2α聯合利巴韋林用于失代償期丙型肝炎肝硬化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