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市立醫院(461000)汪秋芳 程麗
腎性貧血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慢性腎病,主要是由各種慢性腎臟疾病長期發展所致的貧血,也是尿毒癥患者患病率較高的多發性并發癥[1]。本研究通過觀察維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癥并發腎性貧血患者,采用不同藥物治療后的血清HCT、Hb水平及每周促紅細胞生成素平均用量差異,分析不同治療方案對患者的貧血癥狀影響,以探討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癥合并腎性貧血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接收的78例維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腎性貧血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入院順序將其分為A、B組,每組39例。A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28~73(51.4±6.2)歲;透析時間37~49(40.5±4.8)個月;B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29~75(51.8±6.3)歲;透析時間35~48(40.1±4.7)個月。
附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HCT、Hb水平對比(n,±s)

附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HCT、Hb水平對比(n,±s)
組別(n=39) HCT(%) Hb(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19.3±3.9 25.9±4.3 68.2±12.5 80.5±13.2 B組 19.2±3.8 30.8±4.4 67.9±12.1 98.7±13.9 P>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每周促紅細胞生成素平均用量比較(n,±s)

附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每周促紅細胞生成素平均用量比較(n,±s)
組別(n=39) 治療前 治療后4周 治療后8周 治療后12周 治療后24周A組 6833.7±2818.8 6686.4±2708.6 6255.3±2513.2 5875.2±2243.3 5323.8±1897.4 B組 6682.5±2684.3 5781.6±2357.2 5106.8±1988.7 4350.7±1253.6 3855.7±1123.6 P>0.05 <0.05 <0.05 <0.05 <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4h/次,2~3次/周。A組采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沈陽三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74)治療,每周1~2次,并采用常規蔗糖鐵和葉酸等進行輔助治療。B組采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左卡尼汀(國藥準字H20000543,常州蘭陵制藥有限公司)治療,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用法及用量同A組,左卡尼汀采用靜脈推注治療,0.2g/次,2次/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CT、Hb水平及每周促紅細胞生成素平均使用劑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分析研究數據,計數與定量資料用(n,%)和(±s)表示,組間比較差異用x2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HCT、Hb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血清HCT、Hb水平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B組的上述指標改善程度明顯優于A組,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每周促紅細胞生成素平均用量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平均使用量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B組治療后4周、8周、12周與24周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平均使用量明顯少于A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2。
本研究將維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癥合并腎性貧血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給予患者不同的藥物治療,結果顯示采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左卡尼汀治療的B組,治療后的血清HCT、Hb水平明顯高于單獨采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的A組,且其治療后每周促紅細胞生成素平均使用量少于A組,表明采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與左卡尼汀治療,能增加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改善患者貧血的癥狀。主要原因在于左卡尼汀是一種特殊的氨基酸,可促進脂類代謝,調節患者維持性血液透析后脂類代謝紊亂的情況,改善其心功能和貧血引發的營養不良狀況[2]。而促紅細胞生成素不足是導致腎性貧血的主要病因,充足的外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能有效緩解患者腎性貧血的癥狀。因此,將兩種藥物合用的效果比單獨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的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維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癥合并腎性貧血患者采用左卡尼汀結合出紅細胞生長素治療,可增加患者的血紅細胞含量,減輕患者腎性貧血的癥狀,適合用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