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系統營養重點實驗室(100069)蔣彤 方亮 趙軍 房克敏 蔣峰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致軟骨丟失、破壞,伴有關節周圍骨質增生反應的疾病,如何有效控制這類疾病的發病率及提高治療效果,已成為本領域研究中的重要任務。實驗室前期的相關研究主要側重于針對單一靶點,但效果不理想,因此借助網絡藥理學的相關理念[1]尋找單一靶點對轉向多成分多靶點,暨將系統營養和節律運動組成的復雜物質體系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相關作用靶點組成的復雜生物體系綜合影響而相互作用,進而達到改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目的。故本文是通過北京市健康預警測評與營養干預研究中心對具有膝關節骨關節炎風險的人群進行節律運動聯合系統營養的干預效果的研究,旨在對膝關節疾病風險人群提供新的干預手段及數據基礎。
1.1 實驗對象 參照美國風濕學會提出的膝關節骨關節炎診斷標準[2]:①膝關節疼痛;②活動時伴有骨擦音;③晨僵≤30min;④年齡≥38歲;⑤有骨性膨大。符合①+②+③+④條或①+②+⑤條或①+④+⑤條者均初步符合項目納入要求,再經過遠紅外熱斷層掃描后確定最終60人作為本項目的最終受試者。實驗期間嚴格控制抽煙、喝酒、熬夜等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同時受試者需將每天服藥情況記錄。
1.2 實驗儀器 遠紅外熱掃描成像系統(TTM),北京貝億醫療器械有限公司。DDFAO生物電全身掃描系統,法國MEDI.L.D.公司。
1.3 實驗方法
1.3.1 實驗指標 90名受試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典型癥狀表現。膝關節功能活性值。正常值范圍為-20<N<20,關節功能活性值處于異常范圍時,表明膝關節功能長期處于退行性病變風險狀態。遠紅外熱斷層掃描成像系統就是利用接受到的熱輻射,依據正常組織與異常組織區域的熱輻射差值來診斷疾病風險。膝關節正常區域與周邊異常區域的代謝熱差值Δ,Δ正常值范圍為0<Δ<0.5,Δ值處于異常范圍時,表明膝關節處于退行性病變風險狀態。
1.3.2 實驗干預 ①節律運動干預。節律運動方案依據現代運動學的最新科研成果——《健康節律運動學》理論[3],每個動作都經過大量科研數據的反復驗證,符合運動適宜度的理論。動作規范如下:有氧步跑:以跑步的姿勢,走路的速度,讓自己“顛兒”起來。30~40min/次/天。②系統性營養干預。制劑一:保護關節的系統營養組分(殼寡糖、膠原蛋白粉、水解魚膠原蛋白、維生素C等)。制劑二:增加骨密度系統營養組分(碳酸鈣、乳鈣、酪蛋白磷酸肽、氧化鋅、維生素C等)[4]。
1.4 統計方法 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8.0進行分析。同組前后變化采用配對t檢驗。
2.1 受試者主觀感覺 干預3個月后90名受試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相關的疼痛、腫脹等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的有76人,癥狀有緩解但沒有完全消失的有6人,癥狀沒有變化的有8人,干預的整體有效率91.1%。
2.2 系統營養聯合節律運動對膝關節功能活性值的影響 干預前,受試者膝關節功能活性值為(-49.73±15.56),干預3個月后,膝關節功能活性值為(-25.42±7.08),較干預前顯著改善(P<0.01)。
2.3 系統營養聯合節律運動對膝關節代謝熱差值的影響 3個月的干預過程中,受試者膝關節代謝熱差值隨著干預的進行呈現逐漸改善的趨勢(P<0.01),見附表。

附表 系統營養聯合節律運動對膝關節代謝熱差值的影響
本研究依據網絡藥理學的相關理論,采用多成分多靶點的研究手段,依托于節律運動和系統營養,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人群的干預取得了較好的結果。本實驗采用有氧步跑聯合肩部、肘部、髖部、膝部調節性節律運動的干預方式。本研究的營養干預秉承了系統營養論的思想[5],從改善關節軟骨的多個角度設計強化營養干預方案。這組骨營養素中各成分相互配合,協同作用,全面補充軟骨營養,促進了關節軟骨的修復。同時加入了依據“母乳化礦物質譜”的設計思想用于增加骨密度、加快骨骼重建效率的系統營養組分。兩大類系統營養組分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調節關節軟骨重建的全過程,有效改善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疾病風險。
本研究采用節律運動聯合系統營養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異常人群連續干預90天,結果顯示受試人群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風險顯著降低,節律運動聯合系統營養干預對膝關節功能和代謝均可改善,運動和營養是調節骨代謝問題不可或缺的且較容易實施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長期堅持才能取得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