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麻涌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23132)楊麗芬 郭靜文 莫艷章 陶燕湘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社區慢病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進行分組研究,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75例)和實驗組(75例),對照組男28例,女47例,年齡35~75歲;病程5~27年。實驗組男27例,女48例,年齡35~75歲;病程5~26年。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處理(P>0.05),具有對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①創建患者及其家屬的個人信息檔案:由社區護士對患者基本信息進行登記;②開展小組授課:社區護士需要安排4次課程講解糖尿病有關知識,1周1次,90min/次,1個健康教育周期為30d。結束課程后模擬考試課堂內容,通過考試后授予以資鼓勵的合格證書;③各季度需要進行1次(電話)以上面對面隨訪,對患者是否出現疾病相關問題加以詢問,并及時提供解決對策。
實驗組進行社區家庭護理干預:首先由全科醫生1名及社區護士2名組成社區家庭護理干預小組,并對小組成員進行有關工作職責和課程的學習培訓,其中課程培訓:由三甲醫院的糖尿病專科護士和營養師各1名負責培訓小組成員,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國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指南、如何進行電話、門診與家庭隨訪作為主要培訓內容,2h/次,共3次。培訓結束后予以考核;工作職責:全科醫生的職責是明確患者飲食類型、用藥、運動、血糖檢測等方案;上門家訪等;社區護士的職責是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飲食、運動計劃,創建患者電子檔案并進行小組授課,監督指導降糖藥物服用情況和血糖監測;對上門方式、家庭電話、預約門診隨訪等進行安排。社區家庭護理干預具體內容:①針對性宣教指導:社區護士負責將患者及其家屬預約到社區健康宣教專用室,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宣教指導,30min/次,1次/W。主要內容包括日常科學合理飲食、如何正確運動、血糖監測、用藥干預等。囑患者家屬進行監督指導;②組織糖尿病家庭日暨分享會議:患者家屬需要列席此類會議,6個月組織1次,1年2次。首次以糖尿病病友家庭控糖有關知識競賽為主要內容,邀請依從性良好的患者2~3名對血糖達標的經驗進行分享;第2次則通過小組授課的方式進行個性化飲食主題講座,并將“抗糖家庭之星”評選出來,教會患者家屬正確進行生活配餐,積極落實糖尿病科學合理飲食方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進行為期1年的護理,并對護理前后FB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lc(糖化血紅蛋白)的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以SPSS22.0統計分析所得數據,血糖值變化使用(±s)加以描述,比較行t檢驗,將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評定標準。
兩組護理后FBG、2hPG、HbAlc均顯著低于護理前,組間統計比較,實驗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附表。
附表 比較護理前后兩組血糖值變化情況(±s)

附表 比較護理前后兩組血糖值變化情況(±s)
組別 FBG(mmol/L) 2hPG(mmol/L) HbAlc(%)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75) 9.9±2.8 8.6±1.6 16.7±3.7 13.4±3.1 9.5±0.2 7.5±0.9實驗組(n=75) 10.4±2.8 6.5±1.6 17.4±5.1 8.8±3.7 9.6±0.7 6.1±0.4 t 1.0935 8.0373 0.9621 8.2529 1.1895 12.3104 P 0.2759 0.0000 0.3376 0.0000 0.2361 0.0000
2型糖尿病屬于需要終身治療的慢性疾病,如何有效控制血糖,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是當前護理工作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1]。社區家庭護理干預主要指的是在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通過綜合性、全面的護理干預的一系列措施,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護理指導,其作為新型護理模式,與傳統護理模式相比,其可顯著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其積極控制血糖,使病情發展得以延緩,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和預后[2]。
本次研究之中,實驗組護理后FBG、2hPG、HbAlc與對照組比較,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通過社區家庭護理干預后,提高了對糖尿病相關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相關注意事項的認知,從而可使血糖盡快降至正常標準,達到預期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社區家庭護理干預對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采納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