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450000)孫甜甜 張麗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醫院獲得性肺炎,其主要是指在行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治療48h后到拔管后48h內發生的肺部該感染現象[1]。重癥醫學科患者多具有病情危重、免疫力下降等特點,且多需行侵入性操作,故而使得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就顯得尤為重要。我院為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現象發生,逐漸采用PDCA循環管理方式對行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進行干預,并對其干預效果進行了分析,詳細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行無肺部基礎疾病患者進行研究,患者均行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治療,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9例,女31例,患者年齡最小46歲,最大69歲,平均年齡(52.6±4.5)歲;其中35例患者為高血壓腦出血,25例患者為腦梗死,14例患者為腦挫傷,6例患者為顱內動脈瘤;同時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診,并行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治療的80例無肺部基礎疾病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51例,女29例,患者年齡最小44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53.5±4.9)歲;其中33例患者為高血壓腦出血,24例患者為腦梗死,15例患者為腦挫傷,8例患者為顱內動脈瘤;兩組基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具有同質性(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干預,即給予患者常規通氣護理、限時探視、人工氣道管理、病房環境干預、吸痰配合等。觀察組患者則采用PDCA循環管理方式進行干預,(1)計劃階段(Plan)。①收集資料。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人工氣道機械同期治療的無肺部基礎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情況進行研究,并分析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經分析、研討后提出相應的處理對策。②分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原因。侵入式通氣、機械通氣時間延長、人工氣道濕化不當、環境、器械污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體位因素、長期留置胃管等均是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常見因素。(2)執行階段(DO)。①向科室全體醫護人員發放防控手冊,確保人手一本,并叮囑醫護人員熟練掌握防控手冊的相關內容,并通過晨會問答、平時抽問等方式來督促大家熟記相關內容,激發醫護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醫護人員的責任意識。②醫護人員需在呼吸機醒目位置懸掛警示牌、防控流程等,以便操作人員嚴格按照相關規范與流程進行呼吸機操作,提高操作的規范性與科學性。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情況,并對發生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比較。

附表 兩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資料,計量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形式進行表示,并進行t與Χ2檢驗,以P<0.05為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是臨床上治療多種疾病的有效方式,其在改善患者病情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人工氣道的建立也極易破壞患者呼吸道的防御屏障,且極易對患者的咳嗽反應造成抑制,導致呼吸道分泌物難以及時有效的排除,進而極易引發嚴重后果[2]。且采用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其病情多較為危重,機體免疫力較低,受長期機械通氣治療的影響,極易引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護理干預,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采用PDCA循環管理行人工氣道機械同氣治療者進行干預可顯著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