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450000)林青
新生兒出生1個月內因發育不全出現非進行性腦損傷、發育缺陷,運動障礙、智力低下是該病的主要表現,部分患兒還伴有聽覺、視覺及言語障礙[1]。腦癱治療病程較長,父母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抽取82例腦癱患兒進行研究,旨在分析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82例腦癱患兒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臨床癥狀符合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2]。根據患兒出院后采用的護理模式對其進行分組: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2~11歲,平均(7.6±3.2)歲;行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的研究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齡3~12歲,平均(8.2±3.1)歲。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出院前,護理人員對家屬進行口頭指導,包括膳食搭配、用藥指導、生活護理等常規措施。研究組:行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即護理人員在患兒出院后到其家中進行為期1周的現場指導,確保家屬能熟練掌握家庭綜合康復護理要點。其中康復護理內容包括:(1)抱姿、睡姿指導:若患兒為痙攣性腦癱,應采用騎跨式抱姿,適當調整患兒雙上肢,注意不要遮擋患兒視線;針對肌張力低下型腦癱患兒,應該采取抱球式抱姿,并調整患兒軀干位置。關于患兒睡姿,家屬應該協助患兒采用側臥位,若患兒為痙攣型腦癱,應在患兒兩腿間放一厚軟墊,以免出現內攻情況;針對屈肌良好的患兒,應鼓勵其采取俯臥位睡姿,保證呼吸的通暢性。(2)運動功能訓練指導:參照英國Bobath治療法對患兒進行運動訓練。①進行頭部訓練:家屬協助患兒取坐位,并使患兒后背僅靠自身胸腹部,一只手將患兒兩手放于胸前,另一只手調整患兒頭部使其處于正中位。②進行坐位訓練:家長分開患兒兩腿使其跨坐于自己膝上,一只手固定住患兒,另一只手按住患兒軀干下部使軀干保持垂直位。一段時間后,讓患兒練習自己坐,若患兒肌張力低下,可在患兒面前擺放鋪有玩具的小桌子,讓患兒在玩耍中進行坐位訓練;若患兒肌張力較高,家屬應立于患兒背后,幫助前屈髖關節。③進行爬行訓練:家屬跪于患兒身后,將患兒骨盆用雙手托住,慢慢向前推動患兒下肢,使其向前爬行。④進行站立訓練:家屬借助站立柜等將患兒軀干、膝關節固定,分開患兒雙腳腳尖并朝向正前方,讓患兒持續站立15min,2次/天。⑤進行步行訓練:家屬雙手握住患兒骨盆兩側,并依次向前旋轉骨盆兩側來帶動雙下肢向前運動,年齡稍大的患兒,可借助拐杖、步行車等進行訓練,達到標準后,指導患兒進行獨立行走訓練。(3)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主要包括進食、穿脫衣物、上廁所、衛生清潔四項。①進食方面,家屬應按摩口四周皮膚,提高患兒口腔張合能力,隨后按摩患兒舌根部位,提高患兒吞咽能力。用言語鼓勵患兒學習進食動作,直至患兒能正常進食。②穿脫衣物一般讓患兒坐著進行,若患兒坐不穩可采取側臥位或俯趴位,指導患兒先穿或脫偏癱部位,為提高患兒訓練興趣,家屬可采用比賽的方式進行,提高患兒穿脫衣服的能力。③家屬應該培養患兒按時排便的習慣,指導患兒用便盆排泄,并指導其學習紙巾清潔、穿脫褲子等動作。④家屬應為患兒準備軟毛牙刷、粗齒梳子,慢慢指導患兒進行洗手、洗臉、刷牙、梳頭等衛生處理訓練。(4)言語訓練指導:言語訓練首先應該進行姿勢訓練,讓患兒頭部保持正中位,在與患兒交流時家屬應與患兒眼睛保持同等高度,以免影響患兒發音。用心與患兒交談,切勿因未得到患兒回應而失去信心。采用游戲激趣法誘導患兒學習語言。當患兒能發出聲音時,家屬應該立刻回應患兒,多與患兒進行互動,逐步引導患兒學習單詞、語句等,充分贊揚、鼓勵患兒,讓患兒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附表 兩組干預效果觀察對比(±s,分)

附表 兩組干預效果觀察對比(±s,分)
組別 列數 MMSE評分 Fugl-Meyer評分 ADL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1 12.35±4.76 16.84±3.58 51.76±9.64 62.84±7.95 49.57±5.38 40.17±4.64研究組 41 12.31±4.73 21.26±4.25 51.69±9.58 70.73±8.38 49.82±5.46 32.88±3.73 t - 0.038 5.093 0.033 4.374 0.209 7.841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觀察護理效果。智力觀察: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表(MMSE)對兩組智力狀態進行評估,滿分30分,評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水平越高。運動功能觀察: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對兩組運動功能進行評估,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觀察: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滿分64分,評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低。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9.0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值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為評估標準。
干預前,兩組MMSE評分、Fugl-Meyer評分、ADL評分接近(P>0.05);干預后,兩組智力、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改善,對照組改善程度小于研究組(P<0.05),見附表。
腦癱為常見神經系統疾病,也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主要疾病之一。運功功能障礙是腦癱患兒的主要特征,因大腦損傷部位不同、損傷程度各異,患兒具體臨床表現存在一定差異。腦癱治療周期較長,許多家庭因經濟原因,難以長期接受有效治療,患兒出院后病情會持續惡化,這是腦癱致殘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3][4]。
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有學者提出了家庭護理的概念,即通過專業護士指導家屬掌握相關護理技巧,將醫院康復護理延續到家庭中,使患兒出院后仍能得到有效護理,這不僅能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也能鞏固治療效果[5]。為了落實出院后家庭康復護理,我院安排專人對家屬進行1周指導,手把手指導家屬掌握抱姿及睡姿、運動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言語訓練等方法,切實為患兒康復創造良好的技術條件。隨后,定期對患兒家屬進行電話隨訪,掌握康復護理實施情況,并結合實際,適當調整護理方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6個月后MMSE評分、Fugl-Meyer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ADL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充分證實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提高患兒康復水平、改善其健康狀態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腦癱患兒行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