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含

200年前,英國的一名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在自己住所樓上觀察到了幾個鄰居的奇特表現,他們肢體抖動、走路姿勢前傾、動作緩慢。他們的表現,以及后來去他的診所就診的兩例相似的患者,讓他意識到這是一種新的疾病,并促使他完成了一部系列病例報道。他根據觀察到的主要特點將此病命名為震顫麻痹,這部令后世矚目的文獻也以此得名。


大約40年后,另一位法國的著名神經科醫生Jean-Martin Charcot歸納了“震顫麻痹”的四主征,即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和平衡障礙。為紀念James Parkinson醫生的這一重要發現,他將“震顫麻痹”改名為“帕金森病”并沿用至今。
這個病的癥狀讓人過目不忘,然而直到100年后,人們才知道它的病變部位在黑質(圖2)——位于腦干的富含黑色素細胞的核團。這種黑色素細胞能夠產生黑色素,因此在病理切片上顯示出兩道眉毛樣形態,而帕金森病患者由于黑色素細胞減少顏色變淡(圖3)。與此同時,殘存的黑質細胞中出現了一些特殊的結構,這些結構被稱為路易小體(圖4),是帕金森病病理學的主要特征。后來發現,這些小體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種異常聚集的蛋白質——突觸核蛋白,是目前公認的帕金森病的病理學標志。
病理的認識進步并未立即帶來治療上的突破。又過了50年,科學家們才陸續發現了黑質細胞能夠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帕金森病患者由于黑質發生病變,無法正常分泌多巴胺,因此導致了帕金森病的上述癥狀。而補充制備多巴胺的原料(左旋多巴)則可以改善癥狀。至此,醫生們終于找到了治療本病的金鑰匙,左旋多巴也從此成為本病最重要的治療藥物,直至今日。
本病并不罕見,可見于從青少年到老年的各個年齡段,男性略多于女性。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本病的患病率為1.7%,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比例逐漸增高。目前全球估計有帕金森病患者500萬,中國占了將近一半,而且據測未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中國有望成為帕金森病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國。如此眾多的患病人口,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是難以想象的。帕金森病診療的進步不僅僅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公共衛生問題。解決的第一要務是提高對帕金森病的識別能力。
當年James Parkinson醫生觀察到的主要運動癥狀仍然被廣泛認可(圖5),是診斷帕金森病的門檻。其中動作緩慢是最關鍵的表現,患者可以感覺到刷牙、打雞蛋、搟餃子皮等精細動作不靈活,走路時手臂不會自如擺動,寫字變小,表情變得平淡等。很多患者會出現手的顫抖,術語稱為震顫,是帕金森病的常見表現,但這并非所有帕金森病患者必備的特點。有些患者就僅有肢體的僵硬感,沒有震顫,被稱為非震顫型帕金森。隨著病程的進展,患者逐漸會出現走路不穩,容易摔倒,最終不能獨立行走,需要依靠輪椅或臥床。在沒有發現左旋多巴之前,患者的癥狀發展迅速,極為痛苦。
此外,帕金森病還具有很多非運動癥狀(圖5),包括嗅覺失靈、情緒低落、睡眠問題、智能減退、小便頻急、頑固性便秘等。如果說帕金森病是一副拼圖,每個癥狀都是拼圖的一小塊,那么這幅拼圖已經由幾塊變成了幾十塊。隨著我們認識的不斷深入,帕金森病的概念逐漸從一個單純的神經科疾病,擴展為全身多個部位受到牽連的系統性疾病。

在前面提到的非運動癥狀中,有些是在帕金森病的運動癥狀出現之后發生的,例如智能減退。有些則早在帕金森病運動癥狀出現之前就表現出來,例如便秘、情緒低落、嗅覺失靈。有一種睡眠障礙表現為在睡夢中大喊大叫、拳打腳踢,仿佛做噩夢一般,可能打傷自己或同床的人,甚至于從床上掉下來。我們稱之為快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簡稱RBD,經常早于帕金森病數年甚至十余年發生。是當前非常重視的一種早期臨床現象,認為是帕金森病的預警征象。
帕金森病是一個慢性病,多數患者的病程都在十年以上,需要終生治療。由于癥狀緩慢加重,目前沒有徹底治愈的辦法,因此治療的目標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主,盡可能保持患者長時間的功能獨立。為此,治療的辦法也需要從多角度考慮,包括藥物、手術、功能康復、心理、營養等,經常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參與。
藥物治療目前是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治療的原理基于多巴胺學說。前面曾經提到,帕金森病的患者由于具有產生多巴胺能力的神經細胞(也叫神經元)減少,導致腦內多巴胺的數量不足。神經元之間的溝通是通過細胞之間的聯系結構(突觸)完成的,突觸之間的信息傳遞靠的是遞質做敲門磚。如果沒有敲門磚,門就打不開,信號就傳遞不過來,也就不能執行前一個神經元發出的指令。
多巴胺就是這樣的一種敲門磚。因此,治療的方法包括:(1)補充制備多巴胺的原料(如左旋多巴類藥物);(2)調節多巴胺發揮作用需要的受體(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類藥物);(3)減少多巴胺分解以提高腦內濃度(一些酶抑制劑);(4)抗衡多巴胺減少導致腦內相對過多的神經遞質(如對抗乙酰膽堿藥物)等等(圖6)。通常,這些方法能夠使癥狀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得到控制。

但是,由于本病持續進展的特點,患者服藥的次數、劑量、種類都逐漸增加,到一定階段,就不再能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且會出現藥物相關的并發癥。此時,有一部分患者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治療。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在大腦的相關病變部位放置一根微小的電極,俗稱“腦起搏器(DBS)”。
與前面所講的多巴胺理論不同,腦起搏器治療是基于大腦神經網絡理論。如前所述,每個神經元都有突觸與附近的神經元相聯絡,如同家門前的小路,有些小事在局部就可以解決了(圖8)。而我們的大腦有幾百億個神經元,要完成比較大的動作或任務則需要通過高速公路來實現,高速公路是結構不相鄰、但功能相關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絡方式,通過它可以高效、準確地完成指令,這就是神經網絡。通過立體定向設備,腦起搏器可以被精準地放置在神經網絡中的關鍵部位,類似于交通樞紐(圖9),通過體外的控制裝置對交通樞紐發放一定頻率的刺激,從而讓整個通路上的神經元興奮以產生癥狀控制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起搏器的放置仍然是一種對癥治療的辦法,不能夠根治本病。但通過藥物和手術的共同作用,的確能夠延長帕金森病患者有質量的壽命。


帕金森病能否預防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遺憾的是,雖然我們已經找到了本病的核心病理表現——一種在神經元里異常堆積的蛋白質(突觸核蛋白),但是還沒有成功地實現預防這種病理特征形成的方法。許多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能有效的藥物和方法,在人類藥物試驗中紛紛敗下陣來。主要原因是導致帕金森病發病是多因素的,目前認為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攜帶某些基因會導致帕金森病發病的高風險,有些環境因素(例如重金屬、殺蟲劑等職業暴露)會讓本病更容易發生,還有些患者的發病與年齡的老化不無關系。因此,不同的發病原因導致了發病途徑的差異,以及臨床表現上的不盡相同,這種差異性我們稱之為異質性。異質性越高,從發病源頭上解決的難度就越大。
但是,上述已知的環境致病因素也提醒我們在職業和環境接觸中,要盡可能避免或減少有害因素的暴露。此外,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具有保護性的因素,例如體育鍛煉、咖啡因等。太極、瑜伽、探戈等活動也被證實可以延緩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進展。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看來仍然是普適的健康法則,對于帕金森病也不例外。
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需要關注帕金森病的早期表現,以寄希望于早期進行預防的干預。這些早期表現會早于帕金森病的經典運動癥狀出現,例如前文提到的RBD、便秘、嗅覺減退、抑郁,當這些表現出現時,要想到是否有發生帕金森病的可能。目前有用于研究的前驅期帕金森的標準,通過相關因素和表現的計算,得出發病的機會值。但是,這仍持續需要大規模的研究加以驗證。
未來,隨著精準醫學的推進,我們將更加注重對于帕金森病基因方面的研究,希望以具有共同遺傳特征的患者做為研究對象,最大程度地降低異質性帶來的難度,從神經保護的角度尋找具有能夠修飾病程的治療辦法。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出現全身多個部位表現的神經變性病,發病時間段從老年到青少年,并不罕見。本病尚不能治愈,目前已有的藥物和手術等對癥治療的辦法,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有效改善癥狀。因此,提高和普及對本病的認識能夠使患者早受益。神經保護和疾病修飾治療的研究是本病的發展方向,對本病發病機制多元化的研究有助于早日實現本病的對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