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占杰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癌癥的發病率卻居高不下,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持續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引導群眾改變與癌癥發病密切相關的不良生活方式。要強化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以降低發病率、提高病人生存質量為目標,健全防治機制和服務體系,對腫瘤的防治有重要意義。2006年WHO將“癌癥”定義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癌癥的本質是什么呢,我們該如何全面提高人們對癌癥的認識,保證人民遠離癌癥風險,做好癌癥的防治。
腫瘤到底是什么疾病?我們先了解一些有趣的現象進行思考。實驗人員將基因背景完全相同的小鼠分為兩組,分別給這兩組小鼠體內移植腫瘤,其中一組小鼠生活在自由的空間中,有玩具,可以交流、活動,而另一半小鼠被分別關在鼠籠中缺乏運動和交流。這兩組小鼠的唯一不同就是生活環境。最終,實驗結果顯示,生活在寬松生活環境中的小鼠,其腫瘤明顯小于生活在閉塞環境中的小鼠。一組科研數據: 一旦獲知自己患有腫瘤,約有55%的患者會進入抑郁狀態,而一般人群的抑郁比例約為17%;約半數腫瘤病人會進入焦慮狀態,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
另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將人類的黑色素瘤細胞注入了雞的正常胚胎中,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這些腫瘤細胞既沒有死去,也沒有在雞胚中形成惡性腫瘤細胞,而是變得和正常細胞一樣存活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分裂產生的子帶細胞和這些黑色素瘤細胞的前身——正常的神經脊細胞非常相似。科學家的解釋:正常雞胚為腫瘤細胞提供了一種特殊的細胞微環境,正是通過與雞胚細胞之間復雜相互作用,使得腫瘤細胞原本混亂的表觀遺傳學圖譜得到了重塑,使癌細胞去分化成為原始正常的干細胞。也就是說改善腫瘤細胞微環境是可以逆轉腫瘤細胞的性質。
大量證據表明,腫瘤的形成是胚胎性基因重現與過表達的結果,胚胎發育是播種生命之苗,腫瘤的發生卻是威脅生命。從這個角度認識癌癥,是人體的細胞重啟了胚胎細胞增殖特性,也就是說腫瘤細胞也是我人體正常細胞轉化而來。把我們人體該休止細胞增殖系統重新啟動。透過這個實驗,通過調整啟動細胞增殖細胞的特性,從而終止腫瘤細胞的無限增殖。
從腫瘤干細胞理論解釋,腫瘤細胞都是來源于腫瘤干細胞,通過影像學可以看到成形腫物,但是腫瘤干細胞我們卻無法通過影像學所發現,而腫瘤干細胞就像腫瘤的種子,在它的生長、轉移階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臨床上對于腫瘤的治療策略主要是基于手術、藥物等手段,主要是消除可見的腫瘤組織,并不能剔除腫瘤干細胞,難以消除腫瘤細胞及轉移灶完全殺滅,最終導致腫瘤的復發,癌癥干細胞自身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腫瘤細胞群體的特征。比如,它們增殖率非常低,使得癌癥干細胞能夠逃脫傳統的放療和化療,因為放療和化療主要針對快速分裂的細胞。癌癥干細胞具有高效泵出藥物的系統,使它們對大多數傳統治療藥物高度耐受。當今治療方法作用于多數腫瘤細胞而不是癌癥干細胞,而癌癥干細胞才是導致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原因。外科手術切除原發腫瘤后,靜止狀態的癌癥干細胞通過與新的微環境相互作用遷移到遠處, 導致腫瘤轉移。因此,對于腫瘤干細胞的認識和控制程度,決定人們對腫瘤疾病治療效果。
我們通過以上幾個理論的分析,癌細胞不是外來的,我們認為腫瘤的本質可能有以下情況:1、細胞本身老化、基因突變,占癌癥發生的55%;2、人體正常細胞對外界不良環境的適應,長期持續不良環境刺激,產生機體功能代謝失衡,誘發細胞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腫瘤發展中的一個現象,本質是細胞內外環境改變,導致細胞代謝異常,引起細胞周期的紊亂,正常的體細胞變成癌細胞主要是由于有絲分裂發生了差錯所致,治療的根本是改善細胞內外環境逆轉代謝異常細胞,不能逆轉應加強自身免疫功能或者手術、化療,清除變異細胞。從能量理論角度認識腫瘤的本質:是因為細胞線粒體供能絕對不足或者傳輸發生障礙時,細胞導致代謝紊亂、基因組不穩定及突變、細胞無限增殖,在不斷的增殖過程中,隨著微環境的持續惡化,不斷產生新的基因突變,免疫抑制和缺失,機體器官產生實體腫瘤和轉移。
腫瘤細胞其實是正常細胞裂變過程發生突變而形成,也是在機體內、外環境的改變,細胞做出的適應,如果我們每天過度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大量酒精,持續的精神緊張、壓力、焦慮、失望和難以解脫的情緒變化,過度透支我們的身體,持續的不良的內環境和外在環境的紊亂和污染,必將導致正常細胞的變異、分化,所以,癌不是局部或某些器官的病,而是全身的病,更是心靈的病。令我們恐懼的癌癥只不過是正常細胞為了適應我們自身環境的改變做出的選擇,所以變異、壞死的“癌細胞”并不是我們的敵人和疾病的本質,我們應該感謝這些以犧牲其活性和改變其代謝的細胞,提醒和警示我們改變錯誤觀念和生活方式。
如果說癌癥可怕,不如說人們對癌癥的錯誤認識和態度是可怕的,因為一直把它當敵人來看待,本來變異的細胞不可怕,冠以癌癥的帽子,讓患者生活在恐懼、絕望的狀態下,進一步加重細胞內外環境的改變,也加速了疾病癥狀的進展。腫瘤細胞并不是外來的,也是我們機體細胞一部分。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俊團隊與生命科學院白凡課題組首次發現肺內磨玻璃樣結節(GGO)存在轉移的證據,該研究首次通過二代測序技術從基因突變層面證實即使肺內純磨玻璃樣病變也可以發生轉移。以上發現證實了多發GGO患者中,同時存在多源發肺癌和肺內轉移的情況,而且原發灶和轉移灶均為GGO病變。GGO通常為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原位腺癌(AIS),或者微浸潤腺癌(MIA)。其中AAH和AIS被認為肺癌的癌前病變,MIA也處于肺癌發生的早期階段,均不具備轉移能力,肺內多發磨玻璃樣病變(GGO) 一般為多源發肺癌。該研究發現,每個GGO病灶的平均突變數量僅為25個(9~54個),這也暗示著GGO為肺癌的早期病變。這個現象恰恰說明腫瘤疾病是一個器官局部的代謝紊亂,而不是影像學資料的一個點,從這個問題思考,對未來的腫瘤的治療有更多的啟發,對于臨床認為的早期腫瘤治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腫瘤代謝理念,應該存在改善腫瘤微環境,進行早期腫瘤治療的嘗試。
隨著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全面解析癌癥的基因和分子機制解讀,隨著“泛癌癥圖譜”項目宣告完成最新研究結果發現,所有33種癌癥類型可以被重新劃分為28種不同的分子類型,科學家和醫生們終于意識到了不應當根據癌癥在體內首次被發現的位置進行治療,應依據癌癥分子類型采取精準治療。科學家揭示了“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改變癌癥治療最新研究結果。
對于腫瘤診療現狀,不是治療影像資料上的病變就行,北大醫學部詹啟敏院士習慣于用海上冰山打比方,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以看作能夠被人們發現、診斷的腫瘤,而在腫瘤形成并產生臨床癥狀之前那個漫長而復雜的深層次分子生物學改變,就像海面下的冰山一樣神秘莫測,它們包括最早的遺傳背景差異、免疫和內分泌改變、細胞分子改變、組織器官病變等。由于現有的臨床診療主要對應腫瘤形成的最后階段,無論是手術、放化療、生物治療,還是中醫中藥等,都會因實施太晚而顯得被動,臨床療效自然難以令人滿意。
中科院陳潤生院士曾講到,基因暗物質從遺傳密碼來講,我們的97%的遺傳密碼,我們人類還不了解,那3%我們了解的是從中學大家就知道的,但另外的97%的遺傳密碼迄今為止我們不知道他做什么用的,當我們測遺傳密碼,而97%的密碼還不知道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做到準確治療呢?我們現在臨床醫院當中,檢測腫瘤用的指標都是我講的3%,而治療的靶點你用的藥物也是對那3%,我現在告訴你,那97%,有很多例子證明,他也與腫瘤有關,但從來沒有納入到我們臨床之診斷和治療當中來,我們還有一個97%與疾病情況有關的東西迄今沒有那么融入到我們診斷治療的視野當中,這也就是腫瘤治療面臨一直舉步維艱的關鍵所在。
謹慎選擇化療劑量和次數,尤其加大藥物劑量治療癌癥并不是最佳治療策略,表面上大劑量藥物開始時會殺死更多的腫瘤細胞,但是高劑量治療可增加突變細胞形成,并且從長遠來看可導致更多的侵襲性細胞的形成。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志》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臨床研究文章,該研究納入12個國家的一萬多名結腸癌患者,研究者們發現將化療時間減半并不會影響患者的生存率,并且,減少化療時間可以顯著降低副作用。研究人員發現,將化療時間從標準的6個月縮短為一半,即3個月之后,并不會影響結腸癌患者的生存率。
腫瘤的綜合治療,是身體、心理、靈魂三者之間和諧默契一門醫學藝術,涵蓋了臨床醫學、哲學、藝術、宗教、心理,生命科學、環境、營養、人文科學、人工智能等學科構建的生態系統。醫生是盡可能恢復身體的正常功能,而不是干預疾病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再是分成不同功能系統來分析疾病,身體或大腦的各個部分都會影響到整個生命系統中的其他部分。全系統模式關注的是疾病過程中身體系統里具有相關性所有變化,而不僅僅關注具有因果關聯的某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