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她用筆名“不二”,意思就是她很專一,對什么專一呢?就是對寫詩很專一。
她的正職是一名醫(yī)生,但據(jù)她說,她是從青春期開始喜歡上詩歌的,只因為有一個少年寫了一首詩給她。一個本質(zhì)自卑,但在別人眼里高冷的少女,竟被那個少年詩人奉為維納斯女神,惹他愛慕,給他靈感,所以他洋洋灑灑地寫了四頁格子紙的情詩獻給她,以期打動她的芳心。是的,她的芳心動了,但不是對少年,而是對詩,從此她也愛上了寫詩。
求學階段,壓力很大,她刷題、背課文、聽英語、背單詞的間隙,都會用筆隨手在草稿本上涂鴉一首。她沒有發(fā)表的期待,也沒有與人分享的打算,就一直默默地寫。一開始隨寫隨丟,后來感覺這些詩收集的是自己的心情,就攢了一些,某個階段集中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些心路歷程。一些原本糾結(jié)的事情隔一段時間看,跳出來看,竟然就看清晰了,不迷茫了,或者不痛苦了。不經(jīng)意間,寫詩竟成了她療愈自己的一種方式。
然而,她終究是一個理性而克制的人,大學并沒有讀任何文科專業(yè),而是選的醫(yī)科,畢業(yè)后就成了一名醫(yī)生。可寫詩已經(jīng)成為她的終身愛好、她的生活習慣,放下手術(shù)刀就拿起筆寫上幾行,對她來說,是一種非常健康的放松、解壓方式。
作為一名醫(yī)生,她見慣生離死別,可以冷靜如鐵,但拿起筆,她仍然寫下了《我無法不悲傷》:生命消逝/如同太陽收去光芒/我看得見太陽明天升起/但看不見生命回轉(zhuǎn)的模樣/我告訴自己相信未來/但仍然無法不悲傷;也見多了醫(yī)患矛盾,漸漸按下煩躁,寫下了祝福的詩《守望》:你悲傷/你號哭/你喊叫/只因為你失去了希望/只因為你丟掉了力量/我并不能承諾給你什么/但我愿意與你守望/守望明天/守望健康……
起初,她也是隨寫隨丟的。后來有了女兒,女兒小時,她以詩的形式記錄下女兒的牙牙學語,再大些的童言稚語,成為小學生后的一些趣事。寫的是女兒的內(nèi)容,她舍不得丟了。女兒大后,她寫完了,會給女兒看,女兒也非常珍愛,替她保管起來,一不小心,竟收了滿滿一大匣子。后來,有了朋友圈,女兒就慫恿她把詩發(fā)到朋友圈去,女兒說:“媽媽,你寫得那么好,可以跟別人分享分享。我為你是一名醫(yī)生驕傲,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似乎更驕傲你還會寫詩。”
她笑了,說:“好,那媽媽就發(fā)到朋友圈去,媽媽肯定當不了一名專業(yè)詩人,就當一名朋友圈詩人,你還驕傲嗎?”
“驕傲!”女兒說。
看著女兒蘋果般的小臉,她感動于女兒對她的認可,也慶幸自己擁有這個愛好,這個愛好讓她跟女兒之間沒有隔閡,任何時候、任何話題都可以暢快交流。當她們共同出游時,女兒回來寫作文,就會問她:“媽媽,如果你用詩寫,會怎么寫呢?”她就認真寫上一首給女兒看,女兒總是毫無保留地點贊。有一次,女兒和她的同桌鬧了矛盾,兩個人打起了冷戰(zhàn),連著三天沒有說話。女兒很傷心,就寫了一篇日記給她看。她仔細看了,也沒有對女兒多說什么,就在女兒的日記后面寫了一首詩。女兒看了后,大為驚訝。“媽媽,你怎么這么懂我?這正是我想要對朋友說的,但一時沒想好怎么說。”她微笑,女兒接著贊,“媽媽,我現(xiàn)在知道了,詩人的心就是一顆孩子的心。”
她不得不承認,女兒的話是對的,寫詩讓人葆有一份難得的少年感。可能在工作中、事業(yè)上,她是果斷冷靜、雷厲風行,甚至不近人情的,但詩歌總讓她跟柔情、憐恤、純凈、仁愛保持著一絲聯(lián)系。這絲聯(lián)系,在生活中微弱,在生命中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