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偉
唐模古村位于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由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創建。公元923年,汪華的后裔汪思立率領兒孫遷回祖居地,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

走進這個書寫著傳奇色彩的“模范村”,剛到村口就發現一棵枝干虬曲蒼勁、樹端下部中空的古香樟樹,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在張口凝目。據說,這棵樹已有400多年歷史,曾出現在電視劇《天仙配》中,為七仙女和董永開口做媒的“槐蔭樹”,一時間吸引眾多游人帶著好奇心前來觀光。古樹周圍的鐵圍欄上,有很多游人掛上同心鎖,祈求他們的愛情能如傳說中的七仙女與董永般長情而堅固。
離樹不遠有一座沙堤亭,建于清朝康熙年間。此亭形式獨特,分上下兩層,上層中空,四邊有虛閣,八個角的飛檐上各懸鐵馬飛鈴,微風吹動,叮當作響。
沙堤亭現屬于省重點保護文物。因為它是一種鎮風水的標志性建筑,不是用來攀高游玩的,所以沒有上樓的樓梯。站在東面進村的路上可以看見“沙堤”二字,在出村時的西面路上則可以看見“云路”二字,這都是分別蘊涵深意的。古時候唐模村有許多人在外經商、為官,逢年過節都衣錦還鄉,村人為表示歡迎,往往在這亭前路上鋪上一層黃沙,相當于現在隆重場合的紅地毯。這條路又在溪邊堤上,故名“沙堤”,出村離開時,踏在腳下的青石板路上,抬頭望亭,便見“云路”二字,寄托從此將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

沙堤亭的獨特造型可謂舉世無雙,全國原樣就這一座。1991年,安徽省發生特大洪水,為感謝全國人民的無私捐助,特復制了此亭于北京陶然公園,取名“風雨同舟亭”,寓意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團結精神。
步出沙堤亭,有一條青石板路,它采用浙江的上乘石料———“茶園石”鋪筑而成。從這里一直到村西頭的主街,都是采用這種石料鋪路,共有3360塊,一年365天,十年約3360天,這也寓意著唐模村學子經十年苦讀,一朝中榜,走出村去,從此平步青云。如此精細嚴謹的建筑構思和建筑體系的完成,也可以看出當時唐模村經濟的繁榮、財力的富足和建造的艱辛。
繼續往前走,眼前便呈現出一道高大醒目的古牌坊———同胞翰林石坊。它位于徽州區唐模村村口檀干園前山古道中間,建于清康熙年間。牌坊跨道而立,三間三樓,四柱沖天。通體采用茶園石筑成,上雕飛禽走獸和各種圖案,基座上有石獅四只。此坊為旌表唐模村許承宣、許承家兄弟而立,兩人于康熙朝皆中進士,一授編修,一授庶吉士,均屬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稱。
“天下牌坊數徽州,徽州牌坊一個半”,“一個”是指歙縣的許國八角牌坊,規格最高,“半個”是指唐模的同胞翰林坊。同胞翰林石坊高16米,寬9.6米,牌坊東面鐫有四字“圣朝都諌”,這是朝廷賜予許承宣的功名匾額。許承宣于康熙十五年考中進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文林郎、工科給事中,后又升為工科掌印給事中。許承宣身居要職,不負眾望,敢于批評政治現實,還多次上書直諫,深得康熙賞識,因而賜以“聖朝都諌”的榮譽稱號。
所謂“諌”,讀音為“懂”,字義同“諫”。看來,許承宣是一位正直敢言的官員,值得表彰。最上方還有“恩榮”二字,是皇上恩賜榮耀的意思,它與有的牌坊上的“御旨”二字有區別,御旨是皇上不僅給造牌坊的權力,還給資金,而恩榮是皇上恩準建造一定規模的牌坊,但得自己出錢,可見這牌坊是許氏兄弟自己出錢建的。但總的來說,同胞翰林坊的來歷很不尋常,它是唐模許氏空前的榮耀,更是徽州教育莫大的驕傲。
唐模有著“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的美譽,嚴謹而精細的水口建筑,使它成為徽州水口建筑的代表,也是現在皖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之一。一條清澈的檀溪穿村而過,貫穿一座座小石橋,翻越一道道攔水壩,形成了一道道人工瀑布,流進了每家每戶。按照風水學理論,水是財富的象征,古人為了防止財源外流而修建“水口”,具有“財用之不竭”之意。
唐模的水口,是古徽州十大水口之首。該水口建于村東,既有水口,又有園林,形成了古徽州獨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園林,名為檀干園。整個水口建筑構思獨特,自然景觀優美,并與徽派園林、江南水街共同構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條件,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存理念。
相傳,清初唐模許氏家族中有一位叫許以誠的富商在蘇浙皖贛一帶經營36家當鋪,時稱36典。母因子貴,在山村里過了一輩子的許以誠的母親十分向往“人間天堂”的杭州西湖,就向兒子提出了想游覽西湖的愿望。但苦于山高路遠,年老體衰不便成行,這位孝子便不惜斥巨資在村邊挖塘壘壩,模擬西湖景致,修筑亭臺樓閣、水榭長橋,湖堤遍植檀花和紫荊,供母頤養,所以檀干園又有“孝子湖”的美譽。
檀干園內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等勝景,像一處微縮的西子湖。鏡亭是小西湖的中心,亭內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鑲嵌有蘇軾、朱熹、董其昌、黃庭堅、倪元璐、文徵明、米芾、蔡襄、查士標等書法大家碑帖,林林總總,蔚為大觀,仿佛是一座新安碑園。據說曾國藩來徽州鎮壓太平軍時,發現了這些寶貝,欲把它盜走,終因體積太大而罷手。園內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緩緩繞流,取《詩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園”。
唐模中的田園風光和長廊里的美人靠(讓游人歇腳的廊廳)與江南水鄉并無二致,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的水口園林和潺潺水街。水街上的十座石橋,建筑形式各不相同,人稱十橋九貌。主橋高陽橋是徽州僅存的、保存最完美的雙孔廊橋,建于清雍正年間,民間又稱“觀音橋”。
輕輕走過檀溪上的小橋,憑欄遠眺,沿溪兩岸皆是白墻青瓦的徽派建筑,一系列的民居、祠堂、店鋪、油坊等,錯落有致,如星辰一樣散落在唐模這片被千年歲月孕育出的土地上,讓人心中忍不住感慨萬千。
“溪流無歲月,堤樹有春秋。”唐模古村遠離了都市的喧囂,沒有商業氣息的煩擾,人們依水而居,傍園而樂,是最理想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