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彤
摘 要:基于工作搜尋理論視角分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五所部委屬院校(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的就業信息服務供給情況,比較五所學校就業網站在就業信息內容發布、傳播方面的具體措施,從大學生求職信息搜集行為特點出發,提出優化高校就業信息服務供給從而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工作搜尋;就業信息服務;信息搜集;就業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0-0064-04
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820萬人[1]。全國多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多地人力資源市場求人倍率(崗位需求數和求職人員數之比)普遍大于1,呈現供需兩旺形勢,大學生就業形勢相對比較樂觀。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初見成效,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逐漸增多,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壓力相對減小的情況下,傾向于增加工作搜尋努力以提高其保留工資,出現了“慢就業”和“擇業難”現象[2]。
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心態和就業行為的新變化,高校就業市場作為畢業生人力資源的配置市場,其核心任務是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咨詢和指導服務,通過分析畢業生求職信息搜集行為的特點,改善就業信息服務供給,以有利于引導畢業生對就業匹配的正確認知,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3]。
本文分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五所部委屬院校(包括教育部主管的四所高校,即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以及國家民委主管的西南民族大學)的就業信息服務供給情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基于工作搜尋理論視角強調增進就業信息服務績效對高校就業質量提升的重要意義;其次,以駐蓉五所高校為樣本,結合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數據,分析其就業信息服務的現狀特點;然后分析畢業生求職信息搜集行為及其表現;最后從就業信息服務的消費者——高校畢業生角度,提出了加強高校就業網站建設、優化就業信息服務供給的一些建議。
一、改進就業信息服務對提升高校就業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工作搜尋,就是擬從業人員到勞動力市場中搜尋理想工作的過程。由于勞動力市場中就業信息的非完全性和非對稱性,個人和職位存在異質性,可能使同一行為主體獲得不同工資,因而求職者需要在勞動力市場進行工作搜尋,以便獲得盡可能高的工資。工作搜尋理論分析了在“摩擦市場”中求職者的求職策略、工作搜尋強度及失業持續時間的影響因素,其中求職者保留工資、求職期間凈收入和聘約收到率均對就業意愿產生不同效應。
從工作搜尋理論視角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現有研究成果顯示,工作搜尋成本、市場工資水平、勞動力市場信息對大學生就業決策的影響較為顯著。因此,從大學生工作搜尋行為,尤其是求職信息搜集行為的群體性特征出發,分析高校就業信息服務在畢業生就業信息獲得水平、保留工資預期、求職信息搜集成本、工作搜尋能力等方面的具體作用,將為增進高校就業信息服務績效以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徑。
目前,高校就業服務部門以招生就業處(如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或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中心(如西南財經大學)或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如電子科技大學)為主要工作機構,通過就業(信息)網、微信公眾號、就業APP等渠道,提供招聘需求信息、就業觀念引導、就業教育培訓等就業信息服務。
其中,高校就業網站作為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供給的主要渠道,在就業信息類型、時效性、內容組織(招聘會、求職技巧)等方面的就業信息服務質量的表現,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高有重要影響,具體表現為:一是確保就業信息內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為畢業生就業決策提供可靠依據;二是提供就業形勢分析和職業發展趨勢預測,有助于增強畢業生保留工資預期的合理性;三是發布就業教育培訓和就業管理信息,傳遞就業理念和培養就業能力;四是提供職業測評和就業咨詢服務信息,幫助畢業生提升職業認知能力,并進行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把就業信息的獲得率轉化為就業信息的理解率,提高就業決策效率。此外,高校就業網站構建與用人單位的互動平臺進行信息交換,實現職位空缺信息在畢業生與雇主之間的快速有效流動,有利于提高畢業生的就業配置能力,優化工作搜尋行為,提升最終就業率。
可見,基于工作搜尋理論視角,強調增進就業信息服務績效對高校就業質量的提升作用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駐蓉部分高校就業信息服務供給的現狀特點
高校就業信息服務績效主要體現在就業信息的類型和內容是否全面(包括就業形勢、招聘信息、求職技巧、就業流程等信息),就業信息的時效性和來源的可靠度,就業信息的閱讀量和就業網站的訪問量等方面。本文以駐蓉5所高校為樣本,結合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數據,分析其就業信息服務供給現狀,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
(一)依托就業網平臺,實現就業信息多渠道覆蓋
五所高校均以就業(信息)網為主體,并結合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平臺,多渠道提供就業信息服務。以五所高校中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四川大學為例。川大就業信息做到“全網聯合、縱橫聯動”,依托“就業網、就業 APP、微信、QQ、短信、電郵”立體化信息網,實現了從“點對面全方位覆蓋”到“點對點精準推送和反饋”的無障礙信息溝通。五所高校均在就業網站首頁提供了官方微信平臺的二維碼,四川大學還提供了川大就業APP的二維碼,西南財經大學提供了微博的二維碼,方便就業信息的接受和傳播。
(二)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構建校園招聘會信息平臺
駐蓉五所高校都很重視網上需求信息發布量、各類校園專場招聘會數量、到校面試單位數量的變化趨勢,通過互聯網平臺、手機移動端等渠道吸引學生關注,充分利用專業的人才中介機構與用人單位合作,強調線上線下信息渠道的聯通,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突出校園招聘會在提供職位需求動態信息、引導實現大學生就業市場供求匹配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據五所高校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資料,本文對其就業數據和就業信息服務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參見表1所示。
(三)就業信息服務逐步優化,來校雇主日益增多
鑒于高校提供就業信息服務的有效性和招聘效果良好,用人單位來校發布招聘會信息和崗位需求信息的動力和熱情不斷增長。以四川大學為例,2016屆發布網上需求信息5 683條,2017屆則增長了16.14%,達到6 600條,2017屆來校招聘單位數量比2016屆增長22.02%,成為駐蓉高校中被畢業生們公認的招聘信息最多最全的大學生就業信息平臺。再如,西南交通大學近五屆畢業生校園專場招聘會、招聘信息數量、來校招聘單位數量均有明顯增長;電子科技大學近三屆校園招聘用人單位數量也出現了同樣的增長趨勢。
(四)發揮學校競爭優勢,聚焦重點行業和地區的就業信息服務
駐蓉五所高校辦學各具特色,雖然畢業生選擇的就業單位在地區、行業、性質分布方面具有不同特點,但在側重服務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方面還是體現了一致性。由于五所高校的競爭優勢不同,聚焦的重點就業行業和地區也有所差異,提供相應的就業信息服務內容和方式也不同,在引導畢業生就業選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比如,西南財經大學畢業生就業在金融行業的分布為41.94%,本科生為35.27%,遠高于其他行業。該校在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中專門設有簽約優質企業概況、簽約典型用人單位概況的信息內容[4]。再如,西南民族大學秉承“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的辦學宗旨與定位,極為重視少數民族畢業生的就業信息服務工作。該校招生就業處還分別與彝學學院、藏學學院聯合舉辦了學院專場就業培訓班,為少數民族地區畢業生提升就業信息管理能力提供精準化培訓[5]。
(五)結合高校教學周期特點,調整招聘信息發布數量
目前高校年度教學安排一般分為兩個學期,即3至7月為春季學期、9月至次年1月為秋季學期,學生寒暑假期間在校人數較少,學校就業網站發布招聘信息數量也據此有所調整。以四川大學為例,該校就業網發布就業需求信息的數量與教學周期關系密切,開學期間招聘信息發布較為密集,發布量最多的是3月,有1 191條,其次是9月,有929條;招聘信息發布量最少的是1月,僅有167條,6月雖然臨近畢業,但仍有476條,說明部分招聘單位尚未尋找到合適的求職者,對還處于工作搜尋階段的畢業生而言,雖然為畢業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就業選擇,但擇業難問題更為突出。此外,用人單位逐漸采取實習生招聘、從實習生中選拔人才的趨勢將校園招聘工作前移,就業網站發布招聘信息中,實習信息占比有所上升,實習生專場招聘會也日益受到大學生就業市場供求雙方的關注。四川大學針對2017屆畢業生在學校就業網發布招聘信息共6 600條,其中實習信息占比8.45%[6]。
(六)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提供精準就業信息服務
五所高校在立足本校調研和就業信息加工處理的基礎上,都加強了與社會知名人才機構的合作研究,運用數據挖掘工具提高就業信息服務的技術水平,對就業數據的深加工利用有利于就業信息服務的精準化。
顯然,五所駐蓉高校在提供就業信息服務方面都成績斐然,工作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畢業生的就業信息管理能力有限,出現對就業信息使用不足、對保留工作預期設定偏高、對就業匹配認知有誤等現象,從而增加了工作搜尋時間和成本,影響到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提升。下面將從就業信息服務的供求雙方角度,側重于分析畢業生求職信息搜集行為,評估高校就業網站的信息服務質量,為優化就業信息服務供給提供一些思路。
三、畢業生求職信息搜集行為分析
作為高校就業信息服務的消費者,高校畢業生的求職過程可以借鑒消費者決策過程模型進行分析。根據消費者決策理論,畢業生求職決策屬于擴展型決策,即求職者介入程度較高、就業單位和職位差異程度較大,求職者有較多時間進行選擇,一般會進行廣泛的信息搜集,繼而形成求職意向并作出求職決策。
在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在信息搜集階段會涉及就業信息來源或渠道的選擇評價、對信息內容的類型偏好、信息搜集強度和方向、信息搜尋水平和能力差異等問題。
從信息來源看,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來源包括記憶來源(內部信息)、個人來源、大眾來源、商業來源和經驗來源這五個方面。其中,記憶來源是畢業生通過過去的信息搜尋活動、個人經驗和低介入度學習所形成的記憶或內部信息,比如大學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假期社會實踐經驗、對校園招聘活動的觀摩等,對求職單位和職位信息留存了部分印象,可以提供求職方向和范圍,并據此尋找相關線索進行外部信息搜尋。個人來源包括朋友、同學、家人、老師等,可以獲得一些更有效和尚未公開的職位信息。大眾來源或獨立來源包括大眾媒體、政府機構、高校、研究機構,提供客觀的就業形勢分析、人才市場供求狀況、就業教育培訓、崗位招聘需求等信息,如政府主管的人才市場招聘會、學校招聘會、北森、麥可思等專業機構的調研報告等。商業來源或營銷來源包括專業招聘網站、企業宣講會、招聘廣告等,提供具體職位信息和招聘需求。經驗來源是指畢業生通過崗位實習、參觀考察就業基地等活動了解就業單位的工作環境和職位要求,獲取最直接真實的工作體驗。
因此,本科畢業生在獲取求職信息過程中,進行外部信息搜集的網絡渠道包括:學校就業網或就業信息網、學校招聘會、個人社會網絡(行政班級、師生個人社交媒體)、專業招聘網站、就業單位網站、相關微博、微信、論壇等平臺,主要側重于職位需求信息和薪資信息的了解,以便選擇是否進行投遞簡歷等求職行為[7,8]。
根據駐蓉五所高校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可以發現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最主要來源是:校內就業信息。其中,就業(信息)網也是校園招聘會信息的主要網絡渠道,在就業信息服務方面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類型全面、信息內容豐富、信息可信度高、互動功能便利、信息搜尋主動性強等特點,是就業信息供給的首要平臺,該平臺在就業信息服務質量方面的表現對畢業生就業信息獲取率和使用率有直接影響。《四川省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表明,校園招聘會是各學歷層次畢業生接受比例最高的求職服務,本科畢業生在“大學組織的招聘會”的求職服務接受比例為52.92%,“發布招聘需求與薪資信息”的求職服務接受比例僅為25.41%,說明加大就業信息供給力度、提升畢業生就業信息獲取率方面還存在較大空間。
四、加強高校就業網站建設優化就業信息服務的一些建議
鑒于就業(信息)網的就業信息供給規模、方式、質量直接關系到畢業生就業信息獲取率和信息利用水平,需要對目前高校就業(信息)網在招聘需求信息發布和使用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為其優化就業信息服務提供一些建議。
從就業信息服務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駐蓉五所高校就業網站的布局都比較合理,網頁設計風格簡潔,界面色彩鮮明,文字信息豐富。從整體視覺效果看,四川大學與西南交通大學的網頁設計風格比較類似,西南財經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就業網站的布局風格更為相似,西南民族大學就業網的首頁呈現出“T”結構布局特征,新版“就業信息網”于2018年5月8日進入開放測試期,設計風格更接近四川大學和交通大學。
駐蓉五所高校就業網站設計及其建設都較好地體現了就業服務機構對提供就業信息服務的重視和資源投入,力求發布和提供詳盡具體的信息,滿足不同群體對就業信息服務的需求,也盡量提供了獲取信息渠道的方式選擇,在就業信息服務質量上通過篩選把關招聘信息,在鏈接和分享方面也保持了嚴謹態度,確保招聘信息的可靠度和時效性,這也是高校就業網站成為畢業生信息搜集主要來源的關鍵因素。
通過比較分析五所高校就業網站的設計思路、信息組織的不同理念以及視覺效果的差異,結合畢業生在就業信息搜集行為的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優化就業網站的就業信息服務,降低畢業生工作搜尋成本,促進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高。一是網站結構應體現需求導向,堅持以用戶為中心。二是信息欄目設計可以側重大學生求職過程不同階段的信息內容,體現出基于就業流程的信息內容組織和提供思路。三是從就業信息服務消費者角度出發,考慮畢業生瀏覽網站習慣和信息處理方式特點,改善網站的設計框架。四是適當清理刪除與就業服務關系不緊密的信息內容,精簡文字,避免信息供給過度。五是根據高校辦學特色和宗旨,可以在就業信息提供方面突出本校在就業地區和行業、部門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胡浩.2018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20萬人[EB/OL].新華社,2017-12-06 http://www.gov.cn/xinwen/2017-12/06/content_524494 7.htm.
[2] 邱玥.如何提高畢業生求職成功率[N].光明日報,2018-05-21(10).
[3] 余華瓊.“慢就業”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開拓“一域三路”的思考與探索——以武漢輕工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8(9):34-38,53.
[4] 西南財經大學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R].
[5] 西南民族大學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R].
[6] 四川大學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R].
[7] 西南交通大學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R].
[8] 電子科技大學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