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晶
摘 要:在問題情境創設中需要將學生學習水平與知識點理解結合起來進行考查,創設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問題情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對題目、知識點的設置從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掌握好每個考點,做到逐點過關,讓學生學會答題,甚至學會自己去設計題。
關鍵詞:政治教學;問題情境創設;生活化研究
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強調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為出發點,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對于落實新課改目標、提高政治課教學實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化研究,就是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以學科主干核心知識為基礎,突出核心素養能力要求,從生活化的角度,即時事、社會現象去鞏固深化對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運用,通過解析各種熱點材料培養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以政治學科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政治學科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生活化研究須注意以下問題:
一、教師應處處“關注”生活
教師需為學生創設有探究意義的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努力探究和求知的欲望,引領他們參與探究學習,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學習的喜悅,把枯燥的政治課堂變為新知的開發熱土。問題情境創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必須為目的服務,它必須以實現教學目標為中心,因此迫切需要教師不斷更新理念,提高能力素質,加強對新課改理論的學習,并在實踐中多研討、多嘗試、多反思,不斷總結出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特點的做法;更要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科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切記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及親身體驗的,絕不能由老師代勞。教師應提高專業素養,反思教學實際,積極搜集時事資料,創設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問題情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有時教師不僅要善于釋疑,而且要善于設疑。教師要預設與學生已有知識相矛盾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矛盾焦點上,激起他們的探究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學生應主動“關注”生活
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也需要主動聯系生活、關注生活,如今年有一則新聞報道河北衡水中學文科721班同學總結出一些春晚政治考點:舞蹈《清風》表現了環境保護、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類腳下多一片綠地,頭頂多一片藍天。可見,社會生活中處處涉及政治知識,《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教材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政治知識與生活的關系,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創設問題情境,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情,多思考身邊常見的社會現象,久而久之就會進一步印證掌握相關政治常識在生活中的作用。遠離生活,遠離社會問題,否則有可能出現學生對題目根本看不懂的情況。
三、問題情境創設應緊密“關注”生活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強調對史地政各學科知識的系統、整體、綜合把握。試題既反映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知識聯系,又注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以及多層次、多角度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政治學科考試反映對考生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論證闡釋、分析評價、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對《考試大綱》的解讀,政治學科要求以學科主干核心知識為基礎,突出核心素養能力要求,教師應從整體上明確教學目標,結構上設定情境涉及哪些方面,要求上了解學生回答什么達到什么程度,試題的答案和設計思路要隱含在信息中,分析信息發現事物的特征規律或關系,綜合解讀地理的空間位置信息、歷史上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事件,對政治上當前發生的重大事件的認識上升到宏觀的哲學認識和評價,形成能力。要回歸教材,夯實基礎,鞏固深化對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運用。如2016年全國卷Ⅲ中第21-22題(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中央電視臺推出特別節目《大國工匠》,講述實現中國夢征程中勞動者的故事,謳歌中國工人的精湛技藝和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工匠精神”。完成21~22題。問弘揚“工匠精神”時代價值在于?從唯物史觀看,之所以謳歌勞動者,是因為?)該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考生分析和探究事物的能力。解題思路上分析“工匠精神”時代價值在于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添時代內涵,為實現制造強國的中國夢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弘揚“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在于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添時代內涵而不是提供理論依據,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意識,為實現制造強國的中國夢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而不是提供了現實路徑。如果學生平時不接觸社會不看新聞,那么有可能根本不理解“工匠精神”的實質內容,沒有老師的引導也不可能從平時的社會生活中有發現和探究的思維。
參考文獻:
[1]安紹領.淺談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學周刊,2013(20).
[2]史璟.關于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1).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