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芳
數學解讀型教學模式,是讓學生通過前置研究帶著思考走進課堂,在交流中讀懂別人的方法。這樣的方式能引領學生深度參與,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同伴之間的合作學習真實發生。
一、解讀型教學模式的提出
從2015年9月開始,北京市海淀區就對剛升入七年級的本區學生進行了語文、數學、英語三個學科的學習水平調研。其中對數學能力的考查,連續三年都使用了以下類型的問題。
在六(5)中隊組織的捐書活動中,男生捐書的總本數比女生多,以下四位同學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對男生、女生及全班捐書本數的數量關系的理解。
小東:女生畫了6個圓,男生畫了7個圓。
小南:男生畫了6條相等的線段,女生畫了相等的5條線段。
小西:女生將一個圓平均分成六份,男生將一個圓平均分成六份,畫了這樣的7份。
小北:6+1=7(份),6+7=13(份),女生占全班的,男生占全班的。
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只有小南和小北是對的
B.只有小東和小西是對的
C.小東、小南和小西都是對的
D.小東、小西和小北都是對的
這樣的問題將對三個方面進行考查。一是考查教師的常態課堂是否有交流與對話。如果課堂教學過程中缺少對話與交流,學生就沒有機會對別人的不同方法進行深入思考、剖析和評價。二是考查學生相互讀懂和評價反思的能力。新的測評方式對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學生讀懂問題中所包含的信息,還要讀懂圖表、算式、文字等不同表達方式,更要讀懂每種方法的思路。這代表了一種綜合的數學素養。三是考查學生是否參與了整個課堂的學習。如果在交流中,教師只讓“小作者”匯報自己的思路,那么其他學生在大部分時間里只是“傾聽者”,不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以上問題引出了解讀型教學模式。
數學解讀型教學模式,是將課堂學習活動延伸到課前。教師提前設計前置研究問題,鼓勵學生在課前獨立完成,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走進課堂。課前,教師閱讀和整理學生的前置研究,篩選和匯總出典型方法、問題和困難,形成研究素材。課中,圍繞前置研究,變“匯報”為“解讀”,鼓勵學生結合素材進行解讀、質疑和評價。課后,讓學生對課前的思考進行補充、完善。
二、解讀型課堂教學的實踐
1.精心設計學習問題
前置研究問題是解讀型教學模式的核心,因為學生課前需要圍繞問題進行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習問題進行精心設計。
例如三年級學習面積的概念,無論是學習之前還是學習之后,學生總容易將“面積”和“周長”兩個概念混淆。基于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困難,在前置研究中,教師可給學生出示兩個形狀不同但大小接近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形長10cm,寬4cm;正方形邊長6cm。),并提出如下要求:你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的大小嗎?把方法記錄下來,也可以在微信群分享。
學生圍繞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在課前進行了獨立的思考和探究。有的學生用擺硬幣的方法進行比較,有的學生剪出了很多邊長為2cm的小正方形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尺子畫出邊長為1cm的正方形……
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大家在前置研究中呈現的方法進行思考和討論,學生在交流中感受,比較“面”的大小。這首先要確定同一個“標準”,再比較“標準”的個數,通過個數的多少來確定面的大小。這個過程加深了學生對度量的本質感受。
學習問題的設計,源于教師對學習內容的深入分析,也源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準確把握。可見,只有基于教材和學情設計出來的學習問題才是有價值的。
2.進行深入討論
當學生在前置研究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后,課上教師應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呢?教師要把精力放在課前,圍繞學生的前置研究作業,對學生的方法進行匯總和整理,并提取和篩選出有價值的方法。當然,教師整理的這些方法既可有正確的,也可有錯誤的。然后,教師可將這些方法進行匯總后打印出來,發給每一位學生,作為課上討論的素材。課上,在學生進行交流之前,可分別組織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活動。在每一次活動前,教師都可以提出明確的要求。
例如,獨立思考時,教師可鼓勵每一個學生結合課前下發的作業單進行思考:你能讀懂其中的幾種方法?你對哪種方法還有困惑?這樣的問題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鼓勵學生遇到困難也不能回避,要勇于探究、質疑。
在接下來的小組活動交流中,教師再讓學生將自己獨立思考中產生的困惑放在小組內交流解決。這樣的要求聚焦了問題和困惑,發揮了同伴互助的作用,提高了小組交流的實效性。
在交流時,教師還要針對課前收集和整理的不同方法,提前設計好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有了較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們的討論才不會只停留在對每一種方法的解讀上,而是在交流與碰撞中自然地進行對比,尋找到不同方法之間的共性和個性,從而使討論變得更加深入而有效。
三、解讀型教學模式的效果分析
一是學習活動更有效了。課前的前置研究活動,讓學生在課前對所學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思考,激活了學生現有的“經驗”,讓他們帶著思考和困惑走進課堂。同時,教師在整理和收集學生前置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情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安排,使學習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了。前置研究為學生的課堂討論提供了真實的素材,無論是典型的方法還是錯例,都來源于學生。在課堂交流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別人的方法進行解讀,無論是讀得懂還是讀不懂的都可以提出來,能解決的在小組內解決,不能解決的在班級內討論解決。這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三是課堂更深刻了。數學解讀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別人的方法進行深度解讀,這一過程激發學生自身的潛能,使其主導自己的學習,使“真正的學習”時刻發生。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能夠激發學生從行為的參與走向思維的參與。學生在解讀別人方法的同時,也收獲著不同的方法,感受著學習的樂趣,最終達到樂學、愛學的情感參與;學生在努力讀懂別人的方法時,也從一個傾聽者轉變為一個閱讀者、思考者和表達者。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