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何水根
內容提要 中國高鐵發展舉世矚目,中國高鐵建設發展、安全運營的背后所展現的“正能量”,在當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作為鐵路行業的記者,本文作者從這一角度出發,以《上海鐵道》報為例,分析、闡述新時代背景下創新鐵路新聞報道的方法和途徑。
行業新聞報道與社會新聞報道有所不同,尤其是鐵路行業,受資金、人力、物力以及體制、受眾等方面影響,報道受到很多限制,且存在不少問題,如:部分鐵路新聞報道內容不受讀者關注;鐵路重大新聞題材缺乏科學策劃;部分報道缺乏感染力等。
在當前鐵路新聞報道中,部分報道內容不被受眾所接受,具體表現在:對各類會議報道、上級指示多,職工喜聞樂見的、耐看的內容少;重點工作報道反映動態多,見人、見精神的報道少;反映機關站段的報道多,報道車間班組特別是一線職工精神風貌的少。一些鐵路新聞報道中雖然也反映出了一些“接地氣”內容,但并未真正展示出一線職工最想關注、愿意深入了解的熱點問題,只是淺顯地將相關事件提出,并未進行深度挖掘和深入采寫。
記者對重大題材采訪做好準備和籌劃,可以有效提煉出新聞點,為將來的新聞報道奠定良好基礎。這需要報社編委會相關負責人及記者具備長遠目光、理性設計以及采取科學策略,然后通過對重大新聞題材全面、深度的報道來影響鐵路行業甚至整個社會。由于近年來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報社部分記者的工作效率提升有限,工作能力不匹配,造成對重大新聞題材的報道缺乏事先籌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鐵路新聞宣傳的效果。
為提升新聞宣傳效果,相關新聞應貼近讀者實際生活、富有一定感染力與吸引力才能贏得受眾好評。但事實上,在新媒體背景下,鐵路行業新聞因部分報道內容過于“高大上”,缺少感染力,因此競爭力越來越小,關注度也越來越少。從2017年《上海鐵道》報開展的讀者調查中可窺見端倪,調查中,讀者對加強職工心聲和一線生活的報道要求較多,分別占到30%、25%。原因主要是缺乏對職工所思所想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在報道議題設置上,正面引導的多,職工關注的熱點難點涉及較少,因此新聞缺乏感染力。由此分析,部分鐵路新聞報道沒有在考慮到權威性與政治性的同時,注重新聞報道的感染力與吸引力。
在新聞傳播格局、傳播技術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鐵路報道要在內容上創新,唯有深入現場,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激發記者創新思維的活力。在近幾次“走轉改”活動中,《上海鐵道》報記者轉變采訪作風,走進基層,深入群眾,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報道見諸報端。例如2011年10月7日,京滬高鐵全線建成通車后迎來首個國慶黃金周,報社記者在北京開往上海的G15次列車上采訪時,聽到一位浙江村民講述他們從上海出發前往北京游玩的過程。從他的講述中記者敏感地捕捉到一個新聞點,一篇《赴首都看升國旗,到申城觀世博園,京滬高鐵讓千里同城慶國慶》的新聞報道在頭版刊登。這篇帶有中國高鐵發展時代特征的新聞報道,榮獲中國企業報好新聞一等獎、中國鐵路報紙好新聞一等獎和上海市企業報好新聞一等獎。類似亮點報道還有不少,比如在大量高鐵建成通車之際,鐵路網絡售票終于破冰前進,旅客出行從此多了一種方便快捷的購票選擇。報社記者多次深入現場,模擬旅客體驗,及時采寫了《網上買票,刷證上車,鐵路開啟“無票”時代》的稿件,報道先后榮獲了第二十一屆上海市好新聞三等獎、中國企業報好新聞一等獎、中國鐵路報紙好新聞一等獎、上海市企業報好新聞一等獎。可見,新聞報道內容的創新,其源頭在于實踐,唯有沉到鐵路建設的第一線,在調查研究上下工夫,真正了解實情,了解下情,才能獲得創新思維的“源頭活水”。

□ 2018年6月30日,京滬高速鐵路開通運營滿7周年,乘務員和乘客在北京南站站臺上與“復興號”列車合影。(新華社/發)
一張受眾歡迎的報紙應該是有溫度的,而新聞的溫度體現在貼近性、親民性和服務性。中國高鐵快速發展,不僅實現國人“人便其行、貨暢其流”的夢想,也大大縮短了地區之間、人與人交往的距離。要讓每一位讀者切身感受和分享中國高鐵建設的成果,就必須從小切口、小人物入手,講述群眾經歷過的新聞故事,宣傳百姓身邊的先進人物。《上海鐵道》報基于這一思路,始終將報道的鏡頭對準基層站段,對準一線職工。鼓勵記者多寫接地氣的新聞,用圖片和文字記錄各系統各專業平凡工作中的敬業與堅守、團結互助、奉獻友愛等各類凡人事跡。同時組織基層通訊員尋找、發現身邊的好人、能人及各類先進典型,報道他們身上的一個個感人故事和一幕幕動人場景,弘揚企業精神,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職工學善向美。一批富有時代氣息、“接地氣”的鐵路新聞報道作品層出不窮,拉近了與讀者間的距離。
新聞的深度體現在媒體的觀點性、思想性和耐讀性,是報紙安身立命之基、塑造品牌之本。面對好的鐵路新聞題材,就要加強科學策劃,精選議題,做好深度報道。近年來,《上海鐵道》報結合企業特點,圍繞職工普遍關注的企業改革發展建設、安全生產經營、職工教育、黨建等重點工作,開展系列訪談,邀請專家解讀,組織記者調查,定期推出具有全局高度、獨家視角、思想深刻、現實針對性強的深度報道,擴大輿論反響,形成企業共識。對企業重要會議、重要節點和重大活動,積極策劃開展組合性報道,豐富報道內容,擴大報道聲勢,提升報道的知識性、趣味性與可讀性。豐富新聞報道體裁。讓特寫、訪談、對話、速描等各類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形式見諸報端。比如圍繞每年春運、暑運,報紙都會策劃開辟“鐵路春運人”“高溫下的鐵路人”等欄目,分系統分工種開展“記者走現場進一線”采訪活動,撰寫鐵路人在各個崗位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增進社會旅客對鐵路人的認知,展示企業員工的良好風采。
講述鐵路人自己的故事是《上海鐵道》自創刊起就秉持的報道方向。在不斷宣傳鐵路發展為社會“人便其行,物暢其流”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報紙始終不忘把宣傳報道鐵路人背后的付出、艱辛作為己任。結合每年一度的“最美上鐵人”評選活動,報社組織策劃開設“身邊的榜樣”“走近鐵路人”“鐵路才藝人”等一系列的欄目,定期推出鐵路建設者、高鐵司機、乘務員、高鐵維修工、接觸網工等鐵路人的事跡,營造了良好的報道氛圍。
同時加強新聞評論。做精已有的“社論”“上鐵時評”“今日譚”等評論專欄,策劃組建評論員隊伍,及時解讀和評議局管內發生的典型新聞事件、領導講話、上級精神,反映企業立場,引導企業輿論,弘揚社會正氣。

□ 上圖為2018年7月1日,整備好的G7次列車駛向北京南站,準備發往上海。此列G7列車是從北京開出的首趟正式運營的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 中圖為2018年4月9日,一列“復興號”動車組列車行駛在京滬高鐵南京市境內。(蘇陽/攝)

□ 下圖為2018年7月1日,工作人員準備登上首趟北京南至上海虹橋G7次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作為鐵路行業報,要想持續發展,站穩腳跟,走“全媒體”之路已是大勢所趨。2016年,《上海鐵道》提出以移動互聯網為融合平臺、以全媒體采訪為融合前提、以旅客和職工的滿意度為融合導向的辦報新思路,目標就是要把報紙和電視辦到職工手上。
近年來,《上海鐵道》報在加強媒體融合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把握運用好新聞規律,探索立體化、形象化傳播的新路徑,開辟更大的成長空間。立足“短、實、新”的報道方式,將企業的方針政策轉化為易于讀者閱讀與感知的圖文信息,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同時加大評論的策劃、組織和撰寫力度,及時圍繞集團公司重點工作、典型新聞事件發表言論,引導輿論,推動工作。如圍繞會風問題、動車組禁煙、鐵路職工文明乘車、交接班制度等熱點話題刊發的評論,在干部職工中都引起較大反響。2018年報社策劃的《鐵路人的春運時光》系列報道中,推出了《值班站長的春運首日》《忘記多少年沒有回家》《彎腰3000次,只為旅客安全出行》等多個融媒體新聞產品,受到旅客和廣大干部職工一致好評。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同質化新聞此起彼伏,要想產出高質量、吸引人、具備權威性和可讀性的新聞產品,滿足用戶在新媒體環境中的使用需求,提升新聞傳播力,就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受眾為本”的原則,實現新聞內容的差異化。《上海鐵道》報作為鐵路行業的專業媒體,在鐵路新聞報道上堅持專業路線、精品策略,通過權威解讀、專業呈現,增強新聞傳播力,強化受眾的“渠道依賴”。為確保鐵路新聞報道在傳播過程中,搶“快”、求“真”,2017年10月18日,報社統籌資源,創辦《上鐵視界》網絡視頻節目,在新聞視頻化上實現突破,為鐵路新聞報道增加了一個新媒體傳播陣地。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發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互為補充。受眾既可以通過傳統媒體獲得高品質、有深度、原創性的內容產品,也可以通過手機終端在“可讀可說可觀”中,實現“信息+體驗+場境”多元感受。2018年春運期間,報社策劃拍攝的視頻《蛟龍入浴——揭秘“復興號”是怎么洗澡的》《冰與火之歌——高鐵鋼軌打磨》,在互聯網上推送后,發布不到48小時,就有超過300家“大V”轉發,幾天內點擊量分別達到1.8億和1.5億人次,成為“現象級”的融媒體產品。
各種新媒體的興起,帶來了傳播方式和體驗方式的深刻變革,傳統主流媒體的壟斷地位被徹底打破,受眾的信息接收模式也由被動變為主動。要實現對受眾全方位、多渠道的提供服務,就要求鐵路新聞報道的內容出彩,形式出新。在重大新聞報道行動中,做到報紙與新媒體的有序銜接、有效互動,成為重要的原創信息源。目前,《上海鐵道》報以微信公眾號和“上鐵視界”網絡視頻為新媒體主要平臺,通過專題策劃和開展系列報道,實現了“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在微信公眾號的推送中,報社不僅注重內容的可讀性,還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增加了圖片、音頻、視頻等元素。一條新聞發出去不再是單一媒介、不再受報紙版面的約束、不再是只能用眼睛看的新聞,而是以“內容+”“知識+”的高級形態,與新媒體技術手段一起,增強鐵路行業報的使用黏性,吸引更多讀者。一年間,報紙微信粉絲數增加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