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縣人民醫院(465450)王莉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收治的96例腦卒中焦慮抑郁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48例)與研究組(48例)。參照組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齡(63.16±2.42)歲;研究組男24例,女24例,平均年齡(63.20±2.35)歲。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叮囑患者有規律的作息,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并囑咐患者家屬相關注意事項等。研究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步驟包括:①了解患者基本信息。護理人員需耐心且積極地與患者進行交談,了解其對疾病的認知情況及其心理情緒[1],以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在交流的過程中增加護患間的信任,為后續治療奠定基礎。②協助患者認識疾病。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向其說明疾病產生的原因,耐心講解相關的治療方法,減少患者的焦慮和抑郁心理,增強其治愈的信心。當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后,就能對其睡眠產生促進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③心理關懷。腦卒中抑郁焦慮患者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其康復效果,因此,護理人員需從多方面給予患者心理關懷。由于不良情緒會使其對外界產生排斥心理,對此,護理人員需從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出發[2]。④心理指導。為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護理人員除了與其進行積極的語言交流之外,還可邀請已治愈的患者給予其心理指導,使其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從而更加堅定治療的信念,積極地參與治療。
1.3 療效判斷標準 本研究使用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及SF-36生活質量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進行評定。SAS、SDS量表是對患者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定,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心理越嚴重。SF-36生活質量量表從工作能力、社會功能與睡眠狀態等角度對患者進行評定,最高分是100分,分值越高,則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原理 運用SPSS20.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當檢驗結果顯示P<0.05,則表明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1 SAS、SDS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與SD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評分均有所降低,但研究組評分降低的程度比常規組更為顯著,且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詳見附表。
2.2 生活質量評分 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參照組為(61.36±2.37)分,研究組為(62.15±2.58)分;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參照組為(79.07±1.48)分,研究組為(88.46±2.73)分,評分均有一定提高,但研究組提高的程度高于常規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對比(±s,分)

附表 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對比(±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與參照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參照組 48 56.37±1.74 42.55±1.16★ 55.09±2.33 42.65±1.20★研究組 48 57.62±1.43 36.48±1.52★★ 54.89±2.37 35.83±1.34★★
腦卒中是一種具有較高致殘率和死亡率的疾病。多數患者會因疾病的打擊而產生絕望、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為了使患者盡早擺脫疾病的困擾,樹立治療的信心,護理人員需及時采取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運用有效的方式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與不良心理狀態產生的原因,從而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談時,應盡量談論調動其積極性的話題,使其感受到醫護人員對他的關懷。此外,通過與患者分享成功案例,來增強其治療信心,促進其康復進程,從而提升其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研究組的SAS、SDS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參照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抑郁焦慮患者的心理狀態,提升其生活質量,具有臨床使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