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平頂山市口腔醫院)(467000)董斌 張兵
牙種植修復主要包括即刻種植修復和延期種植修復,早期臨床常用的修復方法為延期種植修復,主要是在患者拔牙之后3~6個月創口愈合良好后進行種植體植入牙槽嵴的方法[1]。該方法治療周期較長,患者拔牙之后3個月極易導致牙槽骨吸收,引發牙齦萎縮情況,使后期種植過程中種植位置及軟組織形態不理想,臨床上表現為“黑三角”形成或者金屬暴露等情況,嚴重影響修復效果。即刻種植修復是指在患者拔牙之后即刻將種植體植入,該方法手術次數較少,且治療周期較短,極大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缺牙的時間,有助于減緩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臨床滿意度[2]。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2015年08月~2016年08月收治的58例上頜單前牙種植修復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比較即刻種植修復和延期種植修復對該病患者的修復效果,現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08月~2016年08月收治的58例上頜單前牙種植修復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納入標準:患者軟、硬組織完好,牙窩底保留高度超過3~5mm;咬合穩定,覆合正常;口腔衛生良好,無牙周炎癥;種植區寬度和高度足夠;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口腔內急慢性炎癥患者;排除伴隨軟骨化癥、骨硬化癥及嚴重骨質疏松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習慣性磨牙癥患者。根據患者所用種植方法不同分為即刻修復組(n=27)和延期修復組(n=31)。即刻修復組中男17例(24顆牙),女10例(16顆牙);患者年齡為29~53歲,平均為(42.52±6.24)歲。延期修復組中男19例(30顆牙),女12例(19顆牙);患者年齡為30~52歲,平均為(42.05±5.89)歲。兩組患者上述資料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得結果有意義。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進行口腔檢查,對根尖片和錐形束進行攝片,對于復雜患者行外科手術導板。患者行局部麻醉,之后行保留近中牙齦乳頭角形切口。患者牙周骨壁完整且牙槽骨高度適中患者,不用翻開粘骨膜瓣將患牙拔除;不適中患者則需盡可能地保留牙齦乳頭,并設計翻瓣行切口,采用慶大霉素、3%過氧化氫和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將炎癥組織清除,保證骨壁完整。利用微創拔牙術將患牙拔除,制備種植窩,并根據牙槽骨的情況選取恰當的種植體。通常情況種植體的植入深度需超過牙槽窩3.0mm,上口約低于牙槽嵴頂端0.5mm,唇舌側保留骨壁應超過約1.0mm,種植體的長軸和對側同名牙的長軸應一致。手術過程中用Bio-oss人工骨粉植入周圍的間隙。即刻修復組患者利用海奧生物膜將種植體表面覆蓋,并根據患牙的區域位、鄰牙的大小對種植基臺進行磨改,之后進行嚴密的縫合,并于手術當天制作臨時冠,拋光、試戴合適后采用中央螺絲進行固位,之后調磨合適且無咬合接觸后,用超強樹脂粘固鄰牙,確保種植體初期的穩定性。手術后1周進行拆線,期間采用抗菌藥物和漱口水進行消毒,3個月內將固定拆除,并烤冠修復。延期修復患者在種植體植入6個月后進行再次手術,術后均進行為期1年隨訪。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修復完成和完成12個月后紅色美學指數(PES)評分情況,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牙槽嵴吸收高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隨訪12個月后患者主觀滿意度進行評價,包括患者對種植體周圍軟組織色澤、咀嚼功能、附著高度、美觀度等。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有數據錄入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值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修復完成和隨訪12個月后PE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經不同方案修復后,經為期12個月隨訪后,成功率均為100%,牙齒無松動脫落情況,且種植體均發生骨性結合。兩組患者在修復完成時和隨訪12個月后的PES評分相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數據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隨訪12個月后骨吸收情況和主觀滿意度比較 經過為期12個月隨訪后進行X線片復查,與術前骨吸收情況進行比較,即刻修復組患者骨吸收情況顯著優于延期修復組,組間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即刻修復組患者附著高度、咀嚼功能及美觀度等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PES評分比較(±s)

附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PES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修復完成 隨訪12個月后即刻修復組 27 9.82±2.35 11.32±2.25延期修復組 31 9.59±2.68 10.34±1.93 t 0.35 1.79 P 0.73 0.08
附表2 兩組患者隨訪12個月后骨吸收情況和主觀滿意度比較(±s)

附表2 兩組患者隨訪12個月后骨吸收情況和主觀滿意度比較(±s)
組別 骨吸收(mm)主觀滿意度(分)色澤 附著高度 咀嚼功能 美觀度即刻修復組(n=27) 0.40±0.09 8.72±0.84 8.65±0.86 8.71±1.02 8.91±1.35延期修復組(n=31) 0.76±0.12 8.45±0.96 6.51±0.92 7.36±0.81 7.51±1.22 X2 12.77 0.82 9.11 5.62 4.15 P 0.00 0.26 0.00 0.00 0.00
目前,種植修復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優點在于舒適美觀、咀嚼功能恢復良好,無需削磨鄰牙[3]。但是常規種植修復技術往往需要時間較差,且需要多次手術,費用較高,給患者帶來較多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即刻種植修復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縮短缺牙時間,減少患者就診次數,減輕了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同時該方法治療還具有較多的優勢:①即刻種植修復技術不需要等拔牙創面愈合即刻進行種植修復,有助于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復,極大程度上減少了治療周期;②由于拔牙后即刻進行種植修復,減少了在創面愈合期間牙槽嵴的吸收[4];③該方式修復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減少對牙槽骨的損傷;④該方法是根據患者原有牙根長軸進行修復,種植體在植入過程中較為容易植入到理想的部位,與鄰牙協調較為容易,形成的齦乳頭明顯,且弧度自然,有助于咀嚼運動功能的恢復;⑤即刻種植修復減少了患者的手術次數,極大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的治療費用[5]。大量文獻研究證實,即刻種植修復技術可以有效的提高臨床修復效果和患者的主觀滿意度,同時有效地減少了牙槽骨的吸收情況,減輕了患者多次手術治療的痛苦[6]。
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58例上頜單前牙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比較兩種種植修復技術對上頜單前牙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即刻種植修復治療組患者隨訪12個月后,患者牙槽骨吸收情況顯著優于延期種植修復患者,且即刻修復組患者的主觀滿意度也顯著優于延期修復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這一結果表明,即刻種植修復技術用于上頜單前牙治療過程中效果顯著,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減少牙槽骨吸收,有助于咀嚼功能的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