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463000)張大銳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08月~2016年08月收治的70例妊娠高血壓病例進行對照研究,隨機分組:對照組35例,平均年齡(29.4±5.1)歲,初產患者16例,經產患者19例;實驗組35例,平均年齡(28.5±6.7)歲,初產患者17例,經產患者18例;兩組基本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行包含藥物指導和基礎生活護理等在內的常規護理,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實行優質護理,其措施有:①病情監測。密切監測合并有高血壓的產婦病情,定時檢測其尿蛋白(1次/24h)、血壓(1次/4h),每日測量體重,及時發現不良癥狀,及時控制、合理處理,確保母嬰安全。②心理護理。給予產婦加強性的優質心理疏導,理解產婦,主動溝通,了解其內心狀況和現實需求,并圍繞其需求、病情施以優質心理干預,以及時消除伴有高血壓癥孕婦的緊張、焦慮等情緒。③用藥護理。硫酸鎂、葡萄糖注射液各取20mL聯合使用給予深部肌內注射(注射以血壓變化為基準),以緩解痙攣。④運動指導。鼓勵孕婦規律運動,并就運動要點事項給予指導,幫助孕婦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在各妊娠階段做適當運動,以使血壓、體重能夠被控制在合理范圍。⑤健康教育。選用多樣傳達形式,將疾病知識傳遞給妊娠高血壓者及其家屬,使其對妊娠高血壓癥有正確認識,積極配合當前與后續治療護理。⑥飲食指導[1]。為妊娠高血壓者提供合適的飲食計劃,盡量符合其習慣需要,給予清淡、高蛋白和高維生素飲食,少食過量鈉鹽與脂肪食物。⑦安全護理。妊娠高血壓者臥床期間應為其加設護欄,并指導床上大小便的相應訓練,告知不得擅自下床,以避免跌倒。⑧休息、活動護理。保證病房安靜,以使妊娠高血壓者睡眠充足、休息充分,囑其臥床休息,定時協助其轉換休息體位,可給予按摩理療,保持肢體舒適放松。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母嬰結局。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21.0處理數據,計量同計術資料分別用t、x2檢驗,統計學差異以P<0.05為顯著條件,即有統計學意義。
2.1 孕產婦結局對比 觀察組孕產婦胎盤早剝發生率、產后出血發生率和剖宮產率均比對照組低,有統計學意義(P<0.01);具體數據見附表。
2.2 胎兒結局對比 兩組新生胎兒無死亡發生,其中觀察組胎兒窘迫發生率為0.00%,對照組為20.00%,兩組對比后,觀察組顯著偏低,存在顯著差異(P<0.01);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率為34.29%,對比對照組的60.00%概率,觀察組更小,存在顯著差異(P<0.05)。

附表 兩組孕產婦結局對比
妊娠高血壓通常出現在孕期第20周之后,此間發病率在9.4%左右[2],盡管常規護理對血壓變化能夠發揮一定控制作用,但最終母嬰結局大多偏差,亟需優質護理以降低母嬰不良結局可能性。截至目前,已確定妊娠期孕產婦對于外界刺激存在較高敏感性,較平時更渴望支持與鼓勵,因此本研究將心理護理列入到妊娠高血壓護理的重要措施,通過優質心理疏導和有效健康教育,將妊娠高血壓知識傳達給伴有高血壓的孕產婦,在給予其心理撫慰、精神支持的同時,也幫助她們克服了對疾病的擔憂與分娩結局的焦慮,經過針對性干預,將孕產婦心態逐漸扭轉為樂觀狀態,不再恐懼分娩,從而選擇自然分娩。總而言之,優質護理對妊娠期出現高血壓的孕產婦有積極影響,既有助于血壓控制,同時也利于情緒調整,使孕產婦得到更優質服務,也有效控制了分娩風險,避免不良分娩后果產生。本研究中,觀察組孕產婦胎盤早剝、產后出血、剖宮產的實際概率要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優質護理對伴發高血壓的孕產婦分娩結局有積極影響,同時觀察組內胎兒窘迫與新生兒窒息情況出現的可能性較對照組也明顯更低(P<0.05),證明優質護理不僅對母親分娩結局有良好作用,對于圍產兒結局也有積極干預作用。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對于妊娠高血壓孕產婦最終母嬰結局有良好影響,能降低分娩風險,可保證母嬰安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