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中心醫院(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462000)張艷芳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44~79歲;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40~78歲。兩組患者資料相當,分組可比。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密切留意患者身體情況,若異常要及時處理。指導患者飲食及運動,并對患者進行疾病健康知識教育等。觀察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實施行為認知干預,認知干預:專業護理人員詳細記錄患者病情,包括患者各項身體指標、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時間、心率失常發生率、藥物用量等,通過觀察、交流、健康宣教、講座等形式引導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定認知,并改善患者心理,使其保持良好心態。行為干預:糾正患者不良飲食、運動、服藥、生活習慣、睡眠習慣等,鼓勵患者多閱讀、聽音樂等,分散注意力緩解心理壓力及疾病痛苦,鼓勵患者多進行運動,多與病房內其他患者交流溝通、散步、下棋、看電視等,睡前保持內心平靜,可喝一杯熱牛奶促進睡眠等。
1.3 觀察指標 護理干預質量評分:評分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護理質量越佳。SAS、SDS:評估患者焦慮及抑郁情況,評分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佳。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8個維度進行評估,總評分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護理干預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13.54±3.78)d短于對照組(22.35±4.56)d,護理干預質量評分(93.46±2.36)分高于對照組(87.54±3.46)分,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干預后SAS、SDS及SF-36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SAS、SDS及SF-36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率、疾病知曉率、治療依從率、再次住院率及護理干預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并發癥及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對照組,疾病知曉率及治療依從率、護理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SAS、SDS及SF-36評分比較(n,分)

附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率、疾病知曉率、治療依從率、再次住院率及護理干預滿意率比較(n,%)
認知及行為療法是通過改善患者心理及認知,幫助患者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疾病康復的干預方法。趙小紅學者[1]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認知及心理引導護理取得良好成果,患者負面情緒改善,疾病恢復好,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李曉燕學者[2]研究指出,認知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及預后具有十分積極影響。本次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護理干預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SAS、SDS及SF-36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行為認知干預可幫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好恢復健康,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并發癥及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對照組,疾病知曉率及治療依從率、護理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行為認知干預可明顯降低患者并發癥率及再次住院率,提升患者疾病知曉率、治療依從性及護理滿意率,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行為認知干預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效果良好,具有極高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