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450052)胡珍珍
低體溫癥狀是患兒圍術期間常見并發癥中的一種,若不及時加以改善,對其手術流程的有序開展均會造成不利影響[1]。近年,臨床針對此類現象患兒提出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來預防其術中低體溫現象出現,對促進其健康恢復進度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本文現將于本院收治的82例行手術治療患兒作研究對象行臨床分析,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行外科手術的患兒中抽取出82例,將其以每組各41例平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5個月~6歲,平均年齡(3.48±1.31)歲;手術類型:闌尾切除術13例,腸套疊復位術16例,腸黏連松解術12例。觀察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年齡(3.82±1.45)歲;手術類型:闌尾切除術15例,腸套疊復位術13例,腸黏連松解術13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值為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術前將室內溫度及濕度調至23℃~25℃和40%~50%范圍間,患兒手術開展前給予棉被覆蓋來完成保暖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預防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所示:①護理人員需在患兒入手術室前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其皮膚暴露面積過大,需穿戴尿不濕的嬰兒應維持尿布的干燥度。患兒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需利用加溫毯和適當厚度的被子來維持其體溫處于正常范圍內,并調節室內溫度至適宜范圍內來避免患兒體熱消耗過度而引發低體溫癥狀。②患兒手術期間較長的手術時間、暴露過多的體表面積及手術切口大等,都是促使其體腔熱量喪失速率加快的相關影響因素,故需取紗墊浸泡于溫熱鹽水中,以用于覆蓋住患兒腸管,若需行腹腔沖洗操作的患兒,可對其腹腔處取溫熱鹽水進行沖洗,同時將手術期間需注入的液體完成提前預熱措施,均是能有效避免患兒體腔熱量散失的有效措施。③針對部分需行機械通氣的患兒,護理人員需采用保濕加溫器來對其氣體進行熱化處理,此類方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有效避免患兒呼吸道出現散熱現象的同時有助于保證其水分、熱量的完整性。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患兒術后氣管拔管、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
比較兩組患兒的預后情況,觀察組術后氣管拔管、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對應值短,且P<0.05。詳見附表。
患兒體溫感受均是較成人的低1℃~3℃,加上其肢體的過度暴露、手術室內設備及受皮膚上擦拭消毒液影響而促使患兒皮膚散熱速度提升,均是導致其體內熱量大量流失的主要影響因素,假設手術室溫度設置值較21℃低,患兒皮膚溫度與環境溫度間存在的較大差異值會直接導致其引發術中低體溫,若不及時給予重視,間接性降低了患兒的手術療效,不利于其術后預后改善,不利于患兒健康恢復進度的有效提高。因此,臨床上針對此類現象患兒均是主張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來進行護理干預,是改善其術中低體溫的有效策略。本次研究針對行開腹手術治療的患兒主張加強其預防護理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預防護理)術后氣管拔管、肛門排氣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常規護理)對應值低,且P<0.05,并與陳鷗[2]一文中的相關數據大體相符,表明此類措施存在較高可行性。其中,本次研究護理措施在患兒入手術室前30min就取恒溫加溫毯墊于其手術床下并備好相關的睡袋、棉被等術前預熱措施,在患兒入室后避開手術涉及區域來及時覆蓋棉被及冬季添加熱水袋放置來完成其手術期間的保暖措施,并盡可能取被服或手術巾來掩蓋患兒肢體,以避免其肢體過度暴露于空氣中而造成熱量流失現象,患兒低體溫狀況的避免均對促進其血液循環、提高麻醉藥物代謝速率及腸蠕動速率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是加快患兒切口愈合進度、氣管拔管時間及降低其圍術期多種感染癥狀發生率的有效措施,以提高患兒手術安全性和有效性。
附表 比較兩組患兒的預后情況(±s)

附表 比較兩組患兒的預后情況(±s)
注:兩組數據比較,且*P<0.05。
住院時間(d)組別 例數 術后氣管拔管時間(min)肛門排氣時間(h)觀察組 41 52.26±7.64* 24.52±3.72* 10.02±1.21*對照組 41 96.01±13.36 40.81±6.72 13.14±2.18 t - 10.22 7.77 4.58 P - <0.05 <0.05 <0.05
綜上所述,采取預防性護理模式用于術中低體溫患兒護理干預中,有利于改善其預后情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