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院(450000)劉文政 劉文麗
1.1 一般資料 研究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入院治療突發腦溢血的78例中老年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患者采用的救治方法將其分為兩組,常規組40例,研究組38例。常規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0~73歲,平均(64.7±4.3)歲;研究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51~75歲,平均(65.1±4.2)歲。研究納入對象均為突發腦溢血患者,兩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采用神經內科救治,給予患者CT檢查后,護理人員按照常規的神經內科救治流程對其進行急救,具體治療內容包括給氧、常規降顱壓、腦血管疾病藥物滴注治療等,并嚴密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如血壓、呼吸、心率等。研究組采用急診內科救治,在對患者進行CT檢查的同時,對其進行同步救治。并根據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和CT檢查結果等情況,對其昏迷程度進行科學評估,確定患者的腦血管發病類型,針對出現惡心嘔吐情況的患者,可明確患者是否存在顱內高壓;同時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盡量避免移動,解除患者身上的衣物,使其平臥于床上,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和嘔吐物,并給予其吸痰處理,以免發生窒息。同時,明確患者的病史,給予患者對癥治療,體溫超過38℃的患者,可進行降溫處理;高血壓患者可口服降壓藥;合并有心肌梗死和心絞痛的患者,可進行給氧和亞硝酸戊酯治療;對于出血灶規模較大,且有水腫的患者,可采用每隔6h注射1次采用甘露醇進行脫水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治療總有效率。其中,NIHSS評分得分越高,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臨床療效可根據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進行判定,滿分5分,得分越高,表明預后越好。恢復良好:恢復學習和生活記5分;輕度殘疾:無法正常生活功能、學習記4分;重度殘疾:無法獨立生活記3分;植物生存:和外界無互動記2分;死亡:記1分。總有效率=(輕度殘疾+恢復良好)/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研究數據都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計數與計量資料用(n,%)和(±s)表示,組間檢驗用X2和t表示,組間數據比較,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時間、NIHSS評分比較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NIHSS評分與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常規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本次研究結果,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7.4%(37/38)明顯高于常規組82.5%(33/4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 兩組患者出血量、NIHSS評分與住院時間對比(n,±s)

附表 兩組患者出血量、NIHSS評分與住院時間對比(n,±s)
組別 出血量 NIHSS評分 住院時間常規組(n=40) 79.8±18.7 35.4±7.3 27.5±6.5研究組(n=38) 70.3±10.7 26.7±6.5 21.4±6.6 P <0.05 <0.05 <0.05
本研究以突發腦溢血患者為觀察對象,給予患者不同的救治措施,結果顯示研究組的出血量、NIHSS評分與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常規組,且其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表明中老年突發腦溢血患者在采取急診內科救治后,能減少腦部出血量,改善患者的腦神經功能,縮短患者的住院治療時間,加快患者的康復。主要原因在于急診內科救治具有較高的急救專業性,能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對癥處理。而常規神經內科治療,CT檢查結果較慢,耽誤了患者的救治時間,加大了患者死亡的幾率[1]。此外,急救時可通過觀察患者的角膜反射情況等,能明確患者的意識狀態和腦組織受損情況。同時,觀察患者的呼吸與瞳孔變化情況,可以確定腦出血部位,有助于臨床上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在第一時間進行救治,從而提高患者的預后[2]。
綜上所述,中老年突發腦溢血患者采用急診內科救治措施治療,能促進患者腦神經功能的恢復,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適合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