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中醫院(471600)周麗平
急性顱腦損傷是臨床急診科常見病癥,具有發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等特點,給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需盡快對患者進行手術搶救[1]。而為確保手術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須積極做好臨床麻醉處理,應遵循無顯著氣管插管反應,心血功能抑制小、誘導快等原則。本文主要對我院收治的65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麻醉情況開展回顧性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急診科接治的65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依照麻醉處理方法不同分成兩組。其中,觀察組:35例,男女患者比為20∶15;22~58歲,平均(32.1±3.3)歲;對照組:3 0例,男女患者比為17∶13;20~61歲,平均(31.7±3.1)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可開展比較研究。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術前建立靜脈通路,并給予輸液、輸血,同時加強心電、血壓、脈搏等體征監護,均行氣管插管全麻。先靜脈給用芬太尼2μg/kg,再靜輸咪達唑侖0.05mg/kg、羅庫溴銨0.8mg/kg。對照組應用異丙酚4μg/mL行血漿靶控濃度輸注誘導;觀察組則靜脈輸1.5~2μg/kg異丙酚+0.5mg/kg氯胺酮誘導;誘導后5min進行氣管插管,在40s內完成,成功后應用呼吸機輔助患者呼吸,CO2分壓控制在35mmHg左右。術中應用異丙酚(靶濃度)+芬太尼(2μg/kg)+羅庫溴銨(0.3mg/kg)以維持麻醉。
1.3 效果觀察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麻醉前、插管后1min、插管后5min等節點的血氣情況,主要包括MAP、HR及SpO2。
1.4 統計處理 應用SPSS20.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數據用(±s)表示,均呈正態分布,用t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發現在麻醉中觀察組患者的MAP、HR及SpO2等指標變化小,不具統計意義(P>0.05),但對照組誘導時、麻醉后1min及麻醉后5min的MAP、HR改變明顯,與觀察組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如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
注:與對比組比較,*P<0.05。
組別(n) MAP(mmHg) HR(次/min) SpO2(%)觀察組(n=35)麻醉前 92.4±11.6 80.5±7.8 98.5±1.3誘導時 92.1±10.8* 79.6±6.3* 98.0±1.3插管后1min 89.5±10.7* 78.8±9.4* 98.2±1.1插管后5min 89.1±10.5* 77.1±10.0* 98.1±1.3對照組(n=30)麻醉前 92.6±11.4 81.2±7.0 98.3±1.2誘導時 88.6±10.2 76.3±5.4 97.9±1.5插管后1min 84.0±9.8 65.6±12.8 98.4±1.4插管后5min 83.8±10.3 62.3±10.2 98.1±1.0
急性顱腦損傷病情危重,通常會造成患者大量失血、失液,使機體血容量降低,創傷疼痛還會刺激垂體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此外,因創傷原因和類型不同,絕大多數患者會發生休克、意識障礙等情況,因而要進行急診手術治療,而麻醉處理是治療的關鍵。但是因患者機體血容量降低,如何改善和穩定患者血循環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現階段,臨床麻醉處理方法及麻醉藥物較多,大部分麻藥會引起心血管系統抑制,再加上機體應激能力降低,易出現低血壓、心律失常等情況。異丙酚是常用的一種麻醉藥物,但其有較明顯的心血管抑制效用,可通過影響外周血管張力,抑制心肌收縮,而致血壓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心肌供血供氧。氯胺酮對于機體循環系統有雙重效用,對心肌抑制較小,且能減少心肌Ca+內流,有著劑量依賴性[2]。該藥物可促進交感神經興奮,并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促使體內兒茶酚釋放。從本研究結果看,觀察組患者采用亞劑量氯胺酮聯合異丙酚,患者血壓、心臟、血氧水平均無明顯變化,但單一應用異丙酚患者則有較大變化。
綜上而言,在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臨床急救手術治療中,采取異丙酚聯合氯胺酮麻醉誘導均有確切、穩定的效果,術中對患者血氣影響小,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