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柘城縣人民醫院(476200)周守領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柘城縣人民醫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為對象,將其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40例。A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20~62(45.6±4.3)歲;B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1~64(45.9±4.2)歲。兩組患者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A組采用外側L型切口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取仰臥位,采取腰硬聯合麻醉,在跟骨外側自下而上進行皮瓣骨膜剝離,充分暴露距下關節,打開跟骨碎裂外側皮質骨,使用組織剪上撬骨折塊,糾正畸形跟骨,去除跟骨外側薄皮質骨,剝離骨膜,糾正Bohler角。根據骨塊缺損狀況,植入自體骨或異體骨,閉合復位器,復位結果滿意后進行鋼板內固定,沖洗、縫合切口后置管引流。B組采用改良微創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取健側臥位,麻醉方法同A組,在患者外踝尖下方5cm左右至第4跖骨基底處行手術切口,對外側跟骨淺面間隙進行銳性分離,切斷跟距間韌帶與外側韌帶,暴露跟骰關節,切斷腓韌帶,暴露后距下關節面,牽開軟組織,顯露骨折端,撬拔骨折塊復位后,使用5mm斯氏針自跟骨結節后外側至前下方外側進針,在X線透視下根據骨折粉碎程度和骨塊穩定性,調整進針深度。當針前端位于丘部骨塊下中部時,上撬骨折塊進行關節面和骨塊復位,恢復Bolher角和跟骨長度,并在此處植入人工骨,放置跟骨板,固定完好后沖洗切口,引流置管,縫合切口并進行包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VAS評分、踝關節功能評分狀況。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VAS量表)評分進行評估,踝關節功能采用AOFAS量表評估。VAS評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AOFAS評分越高,則表明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越好。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所有研究數據,計數與計量數據分別用(n,%)和(± s)表示,組間對比差異用X2和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期間的臨床指標比較 B組的手術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A組,且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也顯著少于A組,P<0.05,如附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的VAS、AOFAS評分對比 B組的VAS評分明顯低于A組,但其AOFAS評分則明顯高于A組,P<0.05,如附表2。
附表1 兩組手術期間的臨床指標對比(n,±s)

附表1 兩組手術期間的臨床指標對比(n,±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骨折愈合時間(周)A組 40 94.2±8.6 92.8±13.1 12.9±1.6 B組 40 63.6±6.2 71.7±8.9 11.1±1.4 P<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術后的VAS、AOFAS評分比較(n,±s)

附表2 兩組術后的VAS、AOFAS評分比較(n,±s)
組別 例數 VAS評分 AOFAS評分A組 40 5.3±1.3 73.6±10.3 B組 40 3.1±0.3 87.2±11.7 P<0.05 <0.05
采用外側L型切口入路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雖能恢復患者的跟骨寬、高度與關節面平整性等,但術后易發生切口局部皮膚壞死的情況[1]。因而選取安全有效的手術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對于改善患者踝關節功能、促進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此次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改良微創小切口入路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的B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明顯更短,出血量更少,且患者術后的VAS評分明顯更低,AOFAS評分則明顯更高。主要原因在于改良微創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操作簡便,節省了手術時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能減少患者傷口處的出血量,利于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2]。同時,該手術治療能減少對軟組織的損傷,手術安全性更高,且能提高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感。
綜上所述,跟骨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微創小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能提高手術效率,避免手術出血過多,縮短骨折愈合時間,緩解患者的疼痛癥,促進患者術后踝關節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