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中醫院(452370)陳莉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良性腫瘤,患者表現為疼痛、壓迫盆腔、子宮出血異常,嚴重時會影響女性生育問題。臨床在治療子宮肌瘤時,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根據病灶情況和患者意愿,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1]。傳統的經腹子宮切除術技術成熟,但創傷較大,術后恢復難度高[2]。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技術不斷完善,腹腔鏡下陰式子宮全切術在治療肌瘤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我院開展了該方面的研究,并探討其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8月~2017年11月我院接診的122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利用隨機號碼表抽取樣本,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1例。觀察組:年齡為25~48歲,平均年齡為(36.54±5.21)歲;單發42例,多發19例;肌瘤數量1~6個,平均(2.58±0.33)個;肌瘤直徑2~8cm,平均(5.01±0.56)cm。對照組:年齡為25~49歲,平均年齡為(36.37±5.38)歲;單發41例,多發20例;肌瘤數量1~6個,平均(2.77±0.41)個;肌瘤直徑2~8cm,平均(5.23±0.87)cm。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經腹子宮切除術。觀察組:腹腔鏡下陰式子宮全切術。全麻,膀胱截石位,沿臍下緣行10mm trocar橫切口穿刺,建立人工氣腹,置入腹腔鏡,探查盆腔了解粘連情況,根據麥氏點位置選擇穿刺位置,放入操作鉗,舉宮器舉起子宮。采取雙極電凝、剪刀分次切斷子宮圓韌帶等。剪開闊韌帶前后葉,下推膀胱子宮反折腹膜至陰道穹窿和宮頸交界處下方2cm位置,轉為陰道手術。將舉宮器移出后,暴露宮頸,組織鉗鉗夾宮頸,消毒,環形切開陰道穹窿,鈍性分離子宮膀胱和直腸間隙,10號絲線縫扎,將殘端加固,完成后,關閉陰道。術后常規清晰、縫合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手術相關指標。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處理,手術相關指標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手術相關指標對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留置尿管時間、下床時間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附表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注:*P<0.05。
分組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術后肛門排氣時間(h)術后住院時間(d)留置尿管時間(h)下床時間(h)觀察組(n=61) 142.15±8.31 125.33±9.87 1.73±0.44 6.17±0.99 29.33±5.62 24.21±5.33對照組(n=61) 168.44±7.69* 88.49±6.33*2.91±0.52*10.48±1.58*49.79±6.99*49.21±6.28*
子宮肌瘤發病率較高,對育齡女性健康和生育造成嚴重影響。其對女性身體帶來創傷的同時,也使得女性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大[3]。傳統的治療方法創傷大,術后難恢復,患者疼痛較重,而且并發癥多,研究更好的治療方案,成為醫學研究的重點方向[4]。腹腔鏡下陰式子宮全切術作為一種微創手術,備受廣大女性患者親睞。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留置尿管時間、下床時間低于對照組,但其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P<0.05)。手術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當患者存在嚴重的盆腔粘連、子宮過大或者不適合陰道操作的時候,依然需要采取另外的治療方案[5]。對于手術時間過長這一問題,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操作過程中,對操作者要求較高,要絕對熟練腹腔鏡和陰道手術操作技巧,減少不良情況的發生。
總之,腹腔鏡下陰式子宮全切術治療子宮肌瘤效果較好,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控制較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