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中醫院(450000)曹文璐
延伸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使得醫院護理與家庭指導無縫銜接,患者回歸家庭后也能獲得專業醫療服務[1]。為探討符合腦卒中患者的延伸護理方法,本研究將固定照顧者參與式延伸護理用于腦卒中護理中,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7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7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齡62~77歲,平均年齡(68.95±4.21)歲。固定照顧者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45.21±4.52)歲。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8.47±4.32)歲。固定照顧者男性21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45.47±4.15)歲。兩組患者及固定照顧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隨訪護理,觀察組實施固定照顧者參與式延續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出院前:由責任護士與隨訪護士、醫生與康復治療師組成小組開展健康講座,向固定照顧者介紹腦卒中發病高危因素及功能鍛煉、康復期生活起居等內容。發放康復指導手冊,對手冊內容進行現場示范,再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制定康復計劃。教會固定照顧者對患者進行穴位按摩,包括合谷、內關、曲池、陰陵泉、環跳、三陰交等。②出院后:出院1個月內,每周進行微信視頻面對面指導,向照顧者了解患者健康情況,并對腦卒中危險因素進行再次評估,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出院1個月內的訓練內容包括肢體訓練、坐立及站立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吞咽功能訓練等。出院3個月后應對之前的康復訓練進行鞏固,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每2個星期微信隨訪1次,每個月上門訪視1次。根據患者康復情況,及時與照顧者溝通患者康復方案,糾正康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照顧者也可針對日常訓練中遇到的疑問向護理人員咨詢。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干預前、干預3個月時對兩組患者肢體功能及吞咽功能進行評估,肢體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估,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飲水試驗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處理數據,肢體功能與吞咽功能均采用t檢驗,(±s)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1 兩組FMA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的肢體功能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肢體功能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2 兩組吞咽功能比較 兩組干預前吞咽功能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吞咽功能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評分比較(±s·分)

附表1 兩組干預前后FMA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7 28.63±4.36 47.85±6.02對照組 37 28.41±4.28 36.12±5.07 t 0.219 9.065 P 0.827 0
附表2 兩組干預前后吞咽功能評分比較(±s·分)

附表2 兩組干預前后吞咽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7 3.89±0.21 1.01±0.12對照組 37 3.91±0.24 2.31±0.14 t 0.381 42.884 P 0.704 0
腦卒中患者在康復期接受規范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肢體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復,但是部分患者出院后因未獲得專業指導,導致康復效果較差。因此,如何在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給予醫療支持,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關鍵。本研究將固定照顧者參與式延伸護理用于腦卒中出院后護理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肢體功能與吞咽功能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固定照顧者參與式延伸護理可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與吞咽功能恢復。本研究在患者出院前對固定照顧者進行健康指導,讓固定照顧者掌握康復知識及技巧,以確保出院后能對患者進行持續及規范的康復訓練。患者出院后,定期通過微信視頻的方式與患者及固定照顧者交流,準確掌握患者信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訓練計劃,規避不正確行為及訓練方法[2]。固定照顧者在出院后,可根據護理人員指導完成環境改造、生活指導及癥狀識別,有助于減少跌倒、壓瘡等不良事件發生,也能協助患者完成日常訓練。
綜合上述,固定照顧者參與式延伸護理可促進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