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471003)劉卉
1.1 資料 自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隨機選取62例肺癌患者,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均表示知情同意,均為自愿參與,均對護理措施、護理要點等內容進行了深入了解。觀察組31例患者年齡48~78歲,中位年齡62.5歲,男女比20/11;對照組31例患者年齡49~79歲,中位年齡62.3歲,男女比21/10。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入組時組間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31例;常規護理):給予患者常規住院護理,給予患者一般健康宣教等。觀察組(31例;常規護理+基于正念減壓的護理干預):其中常規護理措施如上,基于正念減壓的護理干預措施:①構建小組,術后給予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利用小組訓練式將31例患者隨機分為5組,給予患者8周持續護理干預,胸外科示教室集體訓練次數1次/周,2h/次,具體訓練內容如下敘述。②第1周,給予患者訓練正念呼吸,利用通俗易懂語言為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相關性知識,組織小組成員互相介紹并鼓勵小組成員談談對疲乏的認知,為患者簡單介紹正念減壓療法,告知患者具體護理流程并利用手冊、音頻等輔助患者了解基于正念減壓的護理干預措施、癌因性疲乏等[1],指導患者如何進行正確正念呼吸并叮囑患者堅持練習;第2周,指導患者進行步行冥想,總結問題,提出對策,并監督患者練習;第3周,指導患者如何進行身體掃描,總結問題并對如何運用正念面對生活進行加強;第4周,指導患者進行坐禪練習,總結問題,并鼓勵患者觀察身體疲乏、堅持練習;第5周,給予患者強化坐禪練習,引導患者進行正確正念呼吸、身體掃描并叮囑患者利用正念思維進行坐禪模式[2];第6周,指導患者進行正念瑜伽,總結問題并指導患者練習溫和的瑜伽動作;第7周,強化正念瑜伽并指導患者配合正念呼吸;第8周,總結和推廣,對正念減壓方法、技巧進行回顧,給予患者強化練習并鼓勵患者將正念減壓辦法教導家屬。③住院期間,監督患者每天進行自我練習并鼓勵患者,在患者化療間歇期,利用電話隨訪、微信隨訪督促患者堅持練習正念減壓療法中各項措施。
1.3 效果評定 癌因性疲乏得分情況:利用癌因性疲乏量表統計。
1.4 統計學辦法 使用SPSS19.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率),存在統計學意義評定標準:P<0.05。
經過臨床分析,觀察組患者明顯更佳,將其對比對照組患者,差異較為明顯(P<0.05),組間數據包括:癌因性疲乏得分情況(行為疲乏維度、情感疲乏維度、軀體感知疲乏維度、認知疲乏維度、總均分)。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分情況對比
基于正念減壓的護理干預可促使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減輕,促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可轉化或者療愈,可促使患者認清消極思想的存在模式并有效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效果較為理想,可幫助患者進行情緒管理、壓力緩解,可有效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
臨床研究發現,癌因性疲乏是一種主觀感受且可通過正念呼吸、步行冥想、正念瑜伽等練習緩解,可促使患者在面對癌因性疲乏時保持正念態度,可促使患者繼續自己正常的生活、促使患者預后明顯改善。本組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分情況(行為疲乏維度、情感疲乏維度、軀體感知疲乏維度、認知疲乏維度、總均分)均明顯更優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給予肺癌患者實施基于正念減壓的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值得臨床推薦。由于本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進行進一步深入分析,并對樣本選取量、樣本選取時間進行適當增加,以及對正念減壓療法進行進一步探討,盡量減少主觀因素影響正念減壓療法的程度,實施長期隨訪,促使本組研究結果更具有臨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