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院(461000)陳雪瑩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腦出血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例,觀察組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齡44~74歲,平均年齡(60.51±0.71)歲。對照組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61.23±0.3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展開對比。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主要是日常護理、用藥指導、輸液管理及遵醫囑護理。觀察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分析如下:先成立臨床護理小組,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護理人員可按照表格護理工作進行逐一完成,由護士長每天進行檢查并確認簽字,并總結當天工作室出現的問題,組織討論給出有效改進措施。入院第1天,由護理路徑小組成員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醫院管理制度和注意事項,幫助其迅速適應醫院環境,為患者建立多條靜脈通道,嚴重者使用吸氧機,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帶領患者進行醫院常規檢查,告知其注意事項。入院后第2~6天,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發病情況,耐心傾聽患者遇到的問題,向其講解腦出血相關基礎知識及成功病例,提高患者自信心與依從性,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指導其正確的用藥方法及合理的營養搭配。入院后第7~15天,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告知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對痊愈的意義及注意事項,監督并協助其使用正確方法訓練。出院當天,協助患者及其家屬辦理出院手續,叮囑患者出院后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合理安排飲食、定時定量服藥,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1]觀察兩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出院當天對護理后的患者或其家屬進行護理滿意度評分,80分以下(包括80分)為不滿意,統計患者滿意率。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資料用SPSS19.5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 觀察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
2.2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滿意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08%,低于對照組的14.58%,但護理滿意率97.92%則高于對照組的83.33%(P<0.05)。
附表 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s)

附表 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觀察組 48 8.12±2.53 4460.27±715.34對照組 48 9.51±2.87 5083.57±861.20 t 2.517 3.857 P<0.05 <0.05
臨床護理路徑主要是先成立護理路徑小組,小組通過制定護理計劃,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對患者及家屬宣傳腦血栓知識,告知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與合理的重要性及成功病例,提高其自信心,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溝通,消除其疑問、焦慮情緒,提高患者依從性和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指導患者飲食,制定每天營養餐,保證營養均衡,且易于吸收。使護理工作更具計劃性和針對性,有效提高護理的質量與效率。對于患者出現的突發情況,護理人員可以及時給予有效的緊急處理,迅速控制患者的病情,大大節省了醫療資源。
臨床護理路徑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維護患者的最大權益,通過加強護患關系,使護理人員可以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提高了患者對腦出血病情的認知,使其更加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2]。臨床護理路徑通過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的方式有效避免了因護理人員工作的隨意性引發的問題,切實保護了患者的權益,減少了醫患糾紛,提升了患者對醫院的滿意度,從而幫助醫院樹立良好形象。本次研究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的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緩解患者經濟壓力,減少并發癥發生率,且具有較高護理滿意度,可在臨床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