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鄧州市中心醫院(474150)魏峰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外科治療的82例結腸癌圍手術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1例,男27例,女24例,年齡39~76歲,平均年齡(59.2±7.3)歲;對照組41例,男25例,女26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60.5±7.6)歲。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做好腸道準備、術后基礎病情護理、切口換藥及引流護理等。觀察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①術前護理。術前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制定半流質飲食計劃,實施健康宣教,使患者對手術、相關注意事項及自身病情有一個正面的了解,告知患者插導尿管注意事項;術前2~3d開始腸道準備,對于便秘者可適當給予緩瀉劑,術前采用清潔灌腸的方法進行腸道清潔,同時對于存在心理負面情緒的患者積極給予疏導[1]。②術中護理。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撫慰患者情緒,指導患者按照麻醉師要求進行體位擺放以促進麻醉順利實施;術中注意保護患者隱私,減少患者心理不適;輸液時采用加溫器,防止患者術中體溫降低。③術后護理。術后麻醉為清醒時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發生惡心嘔吐而誤吸;待患者清醒后給予口香糖,促進術后早期排氣;鼓勵患者在床上多活動身體,促進腸蠕動;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活動時可綁腹帶或用手輕壓腹部,避免活動時牽拉傷口,同時可有效促進腸蠕動的恢復,減輕腹脹,避免腸粘連;當患者恢復腸蠕動后,給予溫水少量飲用,逐漸增加至1.5L,則停止輸液;術后6h即開始使用腸內全營養制劑,維持并修復腸黏膜屏障,促進患者營養狀況的改善,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術后加強對引流管、輸液管的護理,合理放置引流管,記錄腹腔引流液的色、質、量;每1~2d更換1次切口敷料,若切口有滲血滲液應增加更換次數,以保持切口的干燥清潔;做好呼吸道護理,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拍背等方式,促進患者排痰,以免肺部感染。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輸液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各項術后恢復指標,并統計有無切口感染、尿路感染、腸梗阻、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9.0版,組間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量資料行X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項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輸液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較對照組短,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附表。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切口感染、尿路感染、腸梗阻、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的14.63%,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
附表 兩組患者各項恢復指標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各項恢復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術后肛門排氣時間(d)首次進食時間(d)輸液時間(d)下床活動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 41 2.6±1.0 1.8±0.8 4.9±0.8 1.3±0.5 5.9±0.8*對照組 41 4.3±1.4 4.3±1.1 8.7±1.2 3.6±1.1 9.6±1.5
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的實施大大縮短了結腸癌患者術后恢復速度,減輕患者術后恢復痛苦,也提升了醫療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了患者術后恢復效果[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輸液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較對照組短,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切口感染、尿路感染、腸梗阻、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充分證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有效提升了結腸癌手術療效,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術后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腸道功能的早期活動,縮短了住院時間,有利于機體的早期康復。
綜上所述,加速康復外科護理用于結腸癌圍手術期有明顯效果,有效提升患者術后康復速度,利于構建和諧護患關系,提升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