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鶴壁市中醫院(458030)劉冰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膝關節鏡下ACL重建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1~60歲,平均(38.24±5.14)歲。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22~60歲,平均(39.12±5.40)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術前護理,首先應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同時,對患者進行合理的術前康復指導,教會患者進行關節鍛煉,諸如股四頭肌的訓練時,患者取仰臥位,保持膝關節伸直及腳尖向上,腿部肌肉繃緊,保持數秒,然后放松,15min/次,3~4次/天。②術中護理,護理人員應配合麻醉醫師進行麻醉,腰硬聯合麻醉時,指導患者去側臥抱膝位。小腿下垂,保持腿架對患肢大腿的支托作用,同時采用海綿墊進行保護。保持患者大腿平放,以避免壓傷或扭傷,并適當降低床尾。止血帶的大小、型號應適宜,可酌情選擇寬止血帶,可緩解止血帶帶來的疼痛,并注意止血帶是否漏氣,放置止血帶時動作輕柔,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的面色、意識、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③術后護理,護理人員在術后可對患者患肢進行冰敷,以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時間48小時為宜。此外,還應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關節進行觀察,確定是否存在腫脹,同時注意患者患肢的溫度、顏色、血液循環是否存在異常,以避免不良并發癥的發生。④康復護理,術后1~3天,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積極開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術后4~6天,指導患者進行被動關節器訓練,以避免發生靜脈血栓。術后7~14天,指導患者進行負重訓練,為了防止出現摔倒,患者盡可能扶拐下地走動。術后3~5周,進行膝關節活動。術后6周,指導患者進行下蹲鍛煉。患者出院后,囑患者繼續進行膝關節鍛煉,定期到醫院復查康復效果等。
1.3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12個月后,采用Boszotta的術后臨床指標評價方法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價,分為優、良、可、差四個級別[1]。采用Lysholm關節功能評分對患者的疼痛、終止、負重、跛行、下蹲等關節功能進行評估,總分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SPSS22.0處理數據,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優良率97.50%(39/4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50%(33/40)(P<0.05)。
2.2 兩組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關節功能評分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2.3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2/40)顯著低于對照組20%(8/40)(P<0.05)。
附表 兩組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

附表 兩組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bP<0.01,與對照組比較,cP<0.01。
組別(n=40) 關節活動度(°) t p Lysholm關節功能(分)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82.24±10.40 128.72±13.52bc 17.7426 <0.01 47.86±6.21 89.73±9.44bc 22.0595 <0.01對照組 82.36±10.51 113.46±12.53b 12.5352 <0.01 47.63±6.13 64.25±8.85b 8.253 <0.01 t 0.1125 5.3627 0.1253 12.5543 P>0.05 <0.01 >0.05 <0.01
膝關節鏡下手術具有切口小、創傷輕微、暴露范圍小,并可依靠多種器械完成體內多種病變處理,已經廣泛應用于骨科疾病的臨床治療[2]。研究顯示,膝關節鏡下ACL重建術后患者存在一定不良反應的風險,進而影響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本研究通過對40例行膝關節鏡下ACL重建術的患者積極實施良好的綜合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優良率、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和Lysholm關節功能評分改善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而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良好的綜合護理可以有效保持患者的關節活動度,改善膝關節的功能穩定性,進而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臨床療效,且能夠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進而有助于加快患者的康復,并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