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鼎 魯桐
雖然中興通訊新的董事會和原董事會相比有所改變,但更多是在枝節和一些形式上進行了改變。當然,有些是中興通訊本身的原因,有些是我國法律制度以及公司治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而這不是中興通訊自身能夠解決的。這就預示著,中國企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阻止中興通訊違規被重罰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需要各方面合力才能做到
2018年6月,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與美國工業安全局(BIS)達成的協議,更換了董事會全部成員。BIS要求中興通訊更換董事會成員的理由在于原董事會成員犯了錯誤,沒能阻止違規行為的發生。問題是,中興通訊的新董事會,到底有什么新?新董事會能夠阻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嗎?
和原有董事會相比,中興通訊新董事會做出了一些積極的改進。
一是新董事會成員全部是新董事,而且在董事會成員中增加一些具有風險管理背景的人為獨立董事。如獨立董事蔡曼莉曾在證監會從事上市公司監管工作、Yuming Bao(鮑毓明)是其所在單位的首席法務官等。
二是為了體現對風險控制的重視,今年7月設立了董事會出口合規委員會。出口合規委員會是董事會根據公司章程設立的專門工作機構,主要負責監管出口管制和經濟制裁法律合規事宜。
另外,公司修訂/制定了《公司章程》《董事會議事規則》以及《董事會出口合規委員會工作細則》等。
我們相信,這些人事以及機構方面的變動應該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但是,現有的改進是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改進。這就既需要中興通訊本身的努力,也需要監管、法律等更高層面的努力。
雖然中興通訊更換了董事會成員,但是董事會的結構并沒有明顯變化。我們知道,董事會功能的有效發揮,除了董事會成員本身的因素外,董事會結構也很重要。新的董事會在組成方式上基本沿襲了原來的方式。中興通訊在2018年6月29日選舉出了新的董事會成員,董事長為李自學(國企西安微電子黨委書記,西安微電子持股中興通訊的控股股東中興新34%的股權);8月28日又選舉了1名執行董事(徐子陽,1998年入職中興通訊,曾任總裁助理,今年7月出任總裁)。這樣,中興通訊的董事會就有3名執行董事、3名非執行董事和3名獨立非執行董事。而且除了獨立董事外,其余董事同樣是來自公司股東的多個陣營。按照主流公司治理理論,董事會的主要作用是兩個:決策與監督。中興通訊新的董事會組成結構是否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董事會組成結構的一個維度是董事會成員人數。目前中興通訊選出了由9人組成的董事會,公司章程規定董事會成員為14人。多大成員規模的董事會最有效?一些研究認為小規模董事會能夠提高董事會治理效率。這些研究認為,兩方面因素造成大規模董事會的低效:一是群體決策中的責任感減弱和搭便車問題,造成董事對企業事務的投入程度降低;二是大規模董事會的溝通存在障礙,更不容易達成共識。有研究認為,董事會規模最好為8、9人,最大不應超過10人。如果以這種觀點來判斷,中興通訊公司章程規定董事會由14名成員組成,就顯得有些臃腫,可能會影響董事會功能的發揮。
董事會組成結構的另一個維度是執行董事、非執行董事的比例。就董事會具有的決策和監督功能的發揮來說,執行董事和非執行董事各有利弊。從監督層面來看,執行董事了解公司的具體信息,但可能會缺少獨立性。與執行董事相比,非執行董事更能獨立地監督公司高管,但是可能會不了解公司的內部情況。從提高決策效率的角度看,執行董事了解企業內部的基本狀況,這是其優勢。但正因為這一優勢形成了路徑依賴,使其視野受到限制。非執行董事身處企業之外,具有視野寬廣的優勢。但由于非執行董事對企業情況以及行業情況可能不熟悉,所作出的決策有可能不符合公司實際。因此執行董事和非執行董事保持一個合適的比例,進行合理搭配才能使董事會更加有效。中興通訊的公司章程規定,執行董事人數不少于公司董事會董事總數的五分之一。原有董事會14名董事成員中只有2名執行董事,就顯得太少。新的董事會成員中,有3名執行董事,如果按照14人董事會規模的話,還是顯得有些少。因此可適度增加執行董事人數。
董事會組成結構還包括董事會成員的個體特質。研究普遍發現,董事會的多元化可以加強董事會有效性。董事會的多元化包括董事會成員的性別、知識背景、年齡等標志。我們看到,中興通訊董事會的多元化還是不夠。表面上看中興通訊董事會成員是來自公司的多個股東,實際上除獨立董事外,其余董事會成員的背景并沒有明顯差別。如果董事會成員再多元化一些,也許效果會更好。
董事會組成結構最終是由公司股權結構決定的。一個好的公司股權結構,應該是股權所有制性質多元化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分散。中興通訊的股權結構還是有些單一。公司控股股東是中興新通訊有限公司(中興新)。雖然在理論上,中興新不能嚴格被界定為國有法人,但是中興通訊的2017年公司年報中披露中興新是國有法人。這種股權結構,使得中興通訊的運作、董事會的運作都帶有一些國有企業的特征。因此,如果中興通訊能夠進一步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其他所有制性質的戰略投資者,也許能夠使公司的董事會結構更加合理一些。
此外,中興通訊的董事會制度乃至公司治理制度也是有問題的。
一是權力過于向股東大會集中。公司章程規定,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這就決定了董事會是股東大會的執行機關。既然作為股東大會的執行機關,董事會的職責應該是執行股東大會決議,但是董事會卻采取了一人一票的集體合議方式來行使權力。這就在法理上有些混亂。
二是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的權責劃分不清楚。公司章程中,有些公司事項在三者的權力清單中都有所涉及,而且用詞也不嚴謹。比如,公司章程規定股東大會“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董事會“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經營方針”和“經營計劃”、“投資計劃”和“投資方案”的內涵有什么嚴格區別?還比如,關于公司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公司章程中規定:總裁負責擬定,董事會負責決定;關于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公司章程中規定:總裁負責擬定,而董事會負責制定。“擬定”“制定”和“決定”三者之間的內涵有什么嚴格區別?或者說在決策上有什么嚴格的先后順序?這在實踐中很難把握。權責劃分的不清楚,在具體執行中就有一些模糊地帶,從而影響公司治理結構的正常運行。
我們應該看到,現階段中興通訊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有些并不是中興通訊一家所獨有的,而是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這是由我國的《公司法》等有關法規以及公司治理規則所導致的。
理論上,現代企業公司治理制度的核心應該是實行董事會中心主義。但是從公司權力機關的定位上看,現行中國法律規定的是以股東大會作為公司的權力中心,而沒有明確董事會在行使公司權力中的中心地位。這導致了董事會的角色和職能變得弱化。主要表現在:
其一,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的權力劃分不明確。例如,《公司法》把基本管理制度的制定權力賦予了董事會,但是又規定公司管理層可以制定具體規章。基本管理制度和具體規章之間怎么進行區分?這就存在權力上的重合和混淆不清。
其二,董事會和其他公司治理機構之間的權力劃分也不明確。比如,從公司法上看,監督職能主要由監事會來行使,但是從法律條文以及實踐中看,董事會也有部分監督權,這就造成了權力的交叉,從而容易造成誰也不進行監督的局面。
其三,存在董事會職權被過度分割、董事會核心職權缺失的情況。在中國的公司治理實踐中,一些應該屬于董事會的權力往往被其他的機構來代行。如一些經營決策權常常被企業管理層所掌握,高管決策了就可以被執行。這往往就導致了董事會的核心職權缺失,董事會處于被架空的位置。
一方面,由于在公司治理體系中定位不清而導致董事會核心職權的缺失;另一方面,如果公司治理出了問題,董事會卻往往成為被追責的主要對象。這就出現了權力與責任的不對稱。比如,法律將聘任會計師事務所的權力給予了股東大會,但是對于財務信息質量等問題進行追責的板子卻打在了董事會身上。
中國公司治理體系中對董事會的角色、定位的模糊,已經制約了公司治理作用的發揮。因此,需要進行改革以確立起以董事會為中心的治理體系。但是我國的公司治理體系是植根于我國的社會和政治現實的,很難指望在短時間內進行根本性的改變。因此,真正要形成董事會中心主義,可能還需要長時間的摸索。
總之,我們看到,雖然中興通訊新的董事會和原董事會相比有所改變,但更多是在枝節和一些形式上進行了改變。當然,有些是中興通訊本身的原因,有些是我國法律制度以及公司治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而這不是中興通訊自身能夠解決的。這就預示著,中國企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阻止中興通訊違規被重罰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需要各方面合力才能做到。
魯桐系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吳國鼎系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