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有著深刻的文化積淀,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不同的地方特色孕育了不同的民間傳統音樂,這些民間音樂富有活力與創造性,成為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山山歌就是在四面山水相伴的環境中發源的,并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民間歌唱形式。本文對梅山山歌進行研究,主要探究這種歌唱形式的藝術特色和演唱風格,為其的保護和傳承作出貢獻。
【關鍵詞】梅山山歌;藝術特色;歌唱風格;歌唱形式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1-0054-01
梅山處在比較陡峭的雪峰山脈,早年交通相對閉塞,道路也不是十分暢通,并且在山底還是江水湍急的沅江,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梅山人民艱苦奮斗,集聚智慧,創造了屬于梅山的文明,其中,梅山山歌就是梅山文明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也是梅山人民表達和抒發情感和思想的形式之一。
一、梅山山歌之源
我們知道一種文化與其發源地的地理環境、人文特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梅山山歌的形成也不例外。梅山山歌是梅山人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艱苦勞作而不斷形成的一種民間文化,大部分歌曲都與梅山人民的日常生活有關。有人說因為梅山的地理條件限制,他們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進行勞作,因此,他們一般會安排人站在高處為勞作的人打鼓以示鼓勵,慢慢地就演變成了山歌的形式。也有人說,山歌的產生是因為梅山交通非常不便,人們之間進行信息交流非常的不方便,因此,勤勞聰明的梅山人民就利用山體回音的方式向遠方的人民喊話,這樣的方式逐漸演變成了山歌一問一答的形式[1]。
總之,不管梅山山歌是如何起源的,我們要知道的是梅山山歌與梅山的自然環境分不開,與勤勞聰明的梅山人民分不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梅山山歌沒有消失,并且被梅山人民發揚光大,逐步形成了勞動歌曲、儀式歌曲、時政歌曲、生活歌曲、情感歌曲以及歷史傳說歌曲這六大種類的山歌形式。
二、梅山山歌的藝術特色——山歌之魂
梅山山歌的藝術特色十分豐富,本文從調式、曲式結構、旋律節拍以及歌詞等方面來分析其藝術特色。
(一)調式。這種山歌的演唱調式比較簡單,主要還是以傳統的五聲調為基本的調式。那么在五聲調式中又以徵調式和羽調式為主要的特征,這些給人以一種情意綿綿的聽覺效果,展示了梅山山歌個性化的特點,成為了梅山山歌的重要藝術特色。
(二)旋律和節奏。梅山山歌在歌唱時所用的旋律比較簡單并且平直自然,沒有特殊的演唱技巧,非常符合勞作人民單純美好的特點,盡量如此,梅山人在演唱時能夠在同音區表現出小波浪狀或者線狀的特點,把簡單的旋律表現得舒暢自然,具有訴說式和誦讀式的歌唱特征[2]。
同時,梅山山歌的節奏就表現得更加自由又富有個性,作為一種民間傳統的演唱形式,梅山山歌對節奏沒有特殊的要求,或快或慢,或強烈或輕柔,一般根據表演者自身的情感或者表現的情境來控制歌曲的節奏。
(三)山歌結構。一方面,梅山山歌有豐富的曲式結構,既有簡單的一部、二部以及三部曲式,同時也有復雜的曲式結構,比如:多段變唱曲式、回旋曲式以及復二部曲式等等結構。除此之外,在山歌的內部結構,也就是歌詞方面也體現出了一定對稱的結構。
(四)歌詞語言。梅山山歌起源于梅山人民的日常活動,那么歌詞基本上也是源于演唱者的口頭即興創作,描述和記錄了日常的勞作生活,同時抒發和表達了梅山人民對生活的態度和感情,因此梅山山歌的歌詞具有通俗易懂以及自由隨意的特征。
另外梅山山歌的歌詞,首先具有鮮明的口語化特征,會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描述;其次,梅山人民在演唱時善于使用襯詞,比如他們在山歌中大量使用了“波羅”、“溜溜”、“噢”、“嘰”、“哪”等襯詞;除了使用襯詞梅山山歌中還經常使用疊詞,包括對字、詞以及句和章節的交替重復出現,加深了歌曲所要表達的感情[3]。
三、梅山山歌的演唱風格
梅山山歌的演唱風格主要由山歌的演唱形式來決定。那么演唱形式非常簡單,主要包括獨唱、對唱以及齊唱這三種形式。
(一)獨唱。獨唱是梅山山歌最主要的一種演唱形式,表現的是個人在勞作、生活或者情感中的體會。這種演唱形式主要表現的是個人的情感,因此在勞動、生活以及情感歌這幾類山歌中較為常見。
(二)對唱。對唱這種演唱方式是人們為了克服艱苦生活條件而形成的,主要的形式是一問一答,來自于生活中即興創作,是對生活場景的保留。
(三)齊唱。齊唱是梅山山歌的重要演唱形式,這種形式一般出現在集體勞作的過程中,由一人領唱,其余作為伴唱或者和聲,氣勢十分強大。在梅山人民集體勞作的過程中,齊唱是非常重要的加油鼓勁的方式,是梅山山歌的特色。
四、結束語
總之,梅山山歌作為民間傳統的一種音樂形式,它的產生是梅山人民適應自然環境、勤勞聰明的一種體現,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在社會的進程中對這些民間藝術加以保護和傳承,以豐富我們的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康曉丹.淺析我國梅山山歌的情趣及文化底蘊[J].黃河之聲,2017(11):86.
[2]宋委.梅山山歌的藝術特色及演唱風格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7(08):7-8.
[3]曾曉萍.淺談新化山歌的特點[J].藝術評論,2009(09):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