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欣
【摘 要】高胡作為廣東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和藝術表現手段,賦予了廣東音樂濃厚而獨特的嶺南傳統民間語匯。而滑音作為展現高胡演奏特色的技巧之一,對于高胡演奏中的音樂內涵的表達和音樂形象的塑造進行了豐富多變的潤飾。本文以《鳥投林》為例,從演奏的角度來探析如何運用滑音技法來生動表現“鳥”這一音樂形象,為今后的高胡演奏者對滑音在作品中音樂形象塑造的表達提供一些實踐參考。
【關鍵詞】高胡演奏;滑音;鳥;音樂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1-0056-01
一、《鳥投林》的音樂內涵
《鳥投林》是由易劍泉先生所作的一首廣東音樂小品,后期為了豐富樂曲的音樂表現色彩進行和聲上的配器,在高胡旋律的基礎上加入了簫、揚琴等樂器旋律作為伴奏。該曲以黃昏時鳥飛向山林尋覓歸巢的自然意象為內容進行表達,高胡演奏中采用了多變的滑音音聲來展現鳥歸林時欲動還靜至鳥群繞林爭鳴的音樂畫面,映射了嶺南大地生機盎然的優美景象。
二、滑音技巧對“鳥”的形象塑造
《鳥投林》全曲在高胡獨奏的旋律中,使用了不同幅度的滑音來呈現“鳥”的動態,模擬“鳥”鳴時的音聲,如三度滑、連續式上下滑、大跳滑、顫指滑,以此表現其活動特征。
(一)從形態上塑造欲歸山林之“鳥”。樂曲主題所描繪的畫面是在靜謐安詳的森林中,鳥兒覓食棲息后俯仰天空,順勢起立而預備歸林的態勢。在音樂力度上由弱漸強,最后漸慢,作一個上行四度的滑音順帶延長式的停歇。這種帶氣口式的滑音屬于傳統音樂中較多為表現戲劇板腔的一種常態,但在這一樂匯的滑音運用為小幅度、帶保留指的回滑,意境表達更為偏向婉轉、柔和,為音樂色調的渲染和音樂意境的營造作鋪墊。在主題段落中滑音運用較為緩慢,多用帶保留指的二三度進行上下滑。在同指滑三度上下滑時,手腕帶表情性換把,凸顯廣東音樂特有的韻味,塑造嶺南雋秀的山林風貌。第35小節處3音至5音開始使用大跳滑后接密集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此處滑音的大跳在音樂的樂匯發展動機上可理解為鳥兒一聲令下毅然加入鳥群,撲騰雙翅縱身一躍扎入云霄,又時而盤旋森林上空的姿態,此處的滑音處理上指壓弦稍果斷堅決。這一階段的滑音主要圍繞鳥兒即將歸巢的心理活動和神態進行動態塑造。
(二)從音聲上模擬“鳥”鳴。在高胡主旋律進行到56小節處,作曲家予以演奏者21小節彈性而自由的再創造空間。此處采用了滑音技巧從音色上對鳥鳴進行模擬,音樂鏡頭由景物交融的描繪轉向了個體而進行模擬式的塑造,表現了鳥兒喜覓歸巢時攀越枝頭上俯瞰山林間相互呼應、嬉鬧的音聲神韻。在此段中樂譜并未標明固定的滑法,演奏者可在作曲家創作立意的基礎之上根據對“鳥”鳴的理解進行適度發揮。由于眾多演奏者的演奏風格、演奏方式以及內心對音樂形象解讀的差異,在此段滑音處理上呈現出各異的處理及奏法,但又不乏基本的脈絡。為此筆者將余其偉、潘千芊、雷葉影等廣東音樂高胡演奏家演奏版本進行比對,總結出他們在這段鳥鳴中的滑音處理中個性表達的共性,以供更多的演奏者在解讀作曲家立意的基礎上更準確地進行滑音的二度創造。
此段“鳥鳴”的引入中滑音均使用3音向上大滑,中間2、5兩音作為經過輔助音直至1音向下一氣呵成的大滑進行動機引入。動機重復兩遍后,接下來在3、2兩音由較疏的連續性上滑,再到密集式的下滑強弱交替的力度變化展現鳥尋巢過程環顧四周的徘徊,直至喜獲歸巢的雀躍。此樂匯對于鳥鳴的指滑結合右手運弓的力度統一來多樣化,滑音采用的是連續式的上下快速滑,不帶滯留感且幅度不均,音響效果上給予聽眾產生一種鳥兒分散各枝頭、遠近交替的方位感。隨后右手弓速加快、弓幅漸寬漸強,左手顫指迅速上下滑動塑造獨鳥到群鳥由遠至近撲向歸巢的畫面感。隨著音樂語匯的遞進,整段演奏中指滑力度由p至mf,進行漸強,音響效果上擴大音樂空間的層次,在中高把位的迂回式、連續性及間歇性滑音中塑造了“林間百鳥散還合”之意境。演奏者要牢牢把握住鳥在爭鳴的過程中動靜結合的音響色彩,塑造豐富而多樣的音響層次。
三、結語
《鳥投林》整首樂曲極富廣東音樂民間語匯特色,每一樂匯都緊扣“鳥”融入山林的音樂旋律繪聲繪色地展開。作曲家在作品創作中主要以滑音作為手段激發聽眾由聽覺到視覺的聯覺轉換,以達到藝術創造和演奏者音樂表現再創造的平衡。在技法上運用高胡演奏技法中豐富多變的滑音,如上下大滑、跳滑、連續滑、打音滑等,輕、重、緩、急的力度交替對“鳥”歸林時環顧四周、嬉鬧、爭鳴、覓巢的過程進行動態式的音樂呈現和描繪。由于高胡通透和明亮的音色屬性,演奏者在滑音的運用時,需結合琴本體結構及音樂表現需要來控制指滑的力度,除了掌握風格韻味和技法,演奏者還要在體驗自然中把握鳥鳴的精髓,合理運用滑音來展現“鳥”的神韻及動態,更好地將感知體驗結合演奏技巧,對音樂形象進行意義呈現。
參考文獻:
[1]黃日進.從<鳥投林>看傳統廣東音樂的標題與曲意的關系[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6.
[2]李乃平.論高胡的滑音及其應用[J].樂府新聲,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