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靜
【摘 要】高校“雙困”畢業生是具有家庭和就業困難的特殊群體,在就業競爭日益劇烈、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需要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助推“雙困”畢業生就業,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確定生涯目標;增強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做好資助工作,提供經濟支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積極的就業心態;加強職業指導,建立幫扶機制。調動學校、家庭、社會、個人的綜合力量,保障高校“雙困”生順利就業。
【關鍵詞】特殊群體;“雙困”畢業生;職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1-0160-02
一般而言,高校“雙困”生是指家庭經濟困難且存在就業困難的特殊畢業生,甚至有些還伴隨心理問題。在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強調,要“加強困難群體幫扶,對困難群體畢業生實行‘一生一策動態幫扶,配齊配強專兼職就業指導教師。”[1]現階段,隨著每年高校畢業生人生的增長,“雙困”生人數也隨之增長,做好這一特殊群體的職業指導工作意義重大。
一、高校“雙困”畢業生的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未能樹立正確的職業取向。“雙困”畢業生大都來自農村家庭或者城市低收入家庭,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家庭親朋好友等對于大學缺乏認識與了解,對于大學生生活如何渡過、如何培養能力、如何選擇工作崗位等缺乏了解。家庭因素導致“雙困”畢業生缺乏來自家庭的支持與引導,僅憑自身摸索與努力,效果并不理想。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但到了大學階段,“一心只讀圣賢書”,對于社會,對于職業,缺乏接觸與了解。不少同學入學之初,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認識不到位,認為學習好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應該是畢業應該考慮的事情。因此,到畢業求職階段,不少同學職業取向盲目,不知如何選擇符合個人興趣、愛好的崗位。
(二)缺乏過硬的職業技能,限制求職崗位的選擇。高校“雙困”畢業生職業技能的缺乏,包括求職技能、專業技能、綜合能力等方面,這些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是家庭教育的影響。多數“雙困”生,家庭條件不富裕,從小只接受基本的學校教育,未參加課外培訓班、藝術班等培養興趣愛好,拓展綜合素質。因此,性格較為內向,不善與人交流溝通,不善表達、展示自己。二是由于自卑、缺乏自信的原因,他們在平時的大學生活中,未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協調組織能力、管理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較弱,而這些正是考官在求職面試中最為關注的能力,表現一般的貧困生生往往較難勝出。
(三)求職觀念較為落后,多數求穩。多數“雙困”生在職業選擇,注重國企、公務員、事業單位等職位,即使某些崗位競爭非常激烈,獲勝的希望較小,也無法動搖他們的決心。因為他們來自偏遠地區或者貧困家庭,順利完成學業已非常不易,還承擔著改變家庭命運的重任。因此,他們中大多數人對大城市、大公司、國企、公務員、事業單位等較青睞,而偏遠地區、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私企、民企小公司等無人問津。在“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今天,開放化的市場環境,很多的招聘基本同時進行,“雙困”生們聚集在競爭較為激烈、對應聘者要求高的崗位時,也就錯失了其他單位的招聘,減少了求職的機會,降低了順利就業的概率。
二、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助推“雙困”畢業生就業
(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確定生涯目標。“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體職業生活的歷程,包括職業的維持與變更、職務升遷與職位的變動等,它是個體職業發展的整體“路線圖”。”[2]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正處于職業探索期,樹立生涯規劃意識,不僅有助于探索適合自身的職業,也有助于明確未來努力的方向,制定發展的計劃,朝著職業目標努力。“雙困”生們應在低年級樹立生涯規劃意識,并根據《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指導》等課程教學內容,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路線圖”。在學習專業知識之余,考慮未來職業的選擇,可進行霍蘭德職業傾向(興趣)測驗等了解自身興趣與職業的匹配,并通過寒暑假,到相應單位實習、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職業,不斷進行嘗試,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二)增強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當前用人單位不僅考察畢業生的學業成績,而且更看重他們的綜合素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自卑心理,較為害羞、內向,上大學后,應有意識地改變自己,比如積極競選班委、學生會、社團等,參與演講、征文、歌唱、運動會等多種文體活動,利用學生干部身份,積極為同學服務,加強與同學之間的溝通,提升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雖然貧困生參加這些競選或者課外活動,出彩的機會較少,但是每次參加都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提升,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三)做好資助工作,提供經濟支持。在求職過程中,畢業生在簡歷制作、打印、購買面試服裝、報名費、交通費、食宿費等方面開銷往往花費數千元。而不少“雙困”生一般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生活水平不高,很多同學學費通過助學貸款,平時生活費則靠兼職等途徑獲取。經濟條件限制了“雙困”生們的就業投入,低投入很難獲得高產出,因此,不少貧困生因外在包裝簡單、面試距離遠花費較高等錯失機。高校雖然已建立了系統的“獎、助、貸、勤、免、補”等資助體系,但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問題。高校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為貧困生解決困難,減少就業阻力。
(四)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積極的就業心態。家庭經濟困難使得貧困生們普遍存在自卑、急躁、不自信等不良心理,心理壓力較大。平時不善與人溝通,不積極參加學校活動,較封閉、內向等。由于在校時鍛煉較少,等畢業求職面試時,更是無法大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怯場現象在所難免。改變自卑的心理,塑造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需要調動多方的力量。比如建立心理健康四級預警機制,成立學校領導、各二級學院領導、心理輔導員、心理委員四級機制,定期排查貧困生心理狀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解決,防止問題惡化。此外,還要充分調動學校心理咨詢教師的作用,在畢業季專門開始“就業心理”輔導講座,分析常見的就業不良心理及調適方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終塑造積極健康的就業心態。
(五)加強職業指導,建立幫扶機制。落實“一生一策”動態幫扶制度,需要建立“雙困”生幫扶機制。了解每位“雙困”生的家庭情況、性格特點、優勢與短處、擇業傾向等,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一對一指導與幫助。建立幫扶機制,不僅要充分發揮職業指導教師的作用,運用人職匹配理論、平衡單法等職業指導方法幫助“雙困”生順利實現就業;還要發揮優秀畢業生的榜樣示范作用,把那些綜合能力強,快速找到心儀工作的同學幫助“雙困”生,用先進帶動落后,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朋輩間的作用有時比教師的指導與幫助更有效果。
高校“雙困”畢業生是存在家庭和困難雙重困難的群體,在高校畢業生中,屬于特殊群體。做好這一群體的職業指導工作,需要工作人員更有耐心、更加細心,調動高校、社會、家庭及個人的力量,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在實際生活中,特殊群體人員范圍廣,數量大,每類群體都有自身的缺陷與優勢,因此,職業指導人員要揚長避短,充分運用自身所學幫助他們實現就業,實現人生價值,為社會創造財富,推動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http://www.ncss.org.cn/zx/jydt/jyxsfx/293907.shtml
[2]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