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培
【摘 要】2018年,是偶像養成類綜藝的大年,養成類網綜通過創新節目機制,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帶領了偶像團體文化的消費高潮。《創造101》作為其中的代表,不斷加強與受眾的互動,打造偶像養成與粉絲消費的雙向輸出內容,真正讓女子偶像團體文化得到發展和推廣。通過解析養成類網綜與受眾的互動,梳理形式上的特點,結合養成類網綜存在的問題,從而把握養成類網綜的節目形態。
【關鍵詞】創造101;養成類;偶像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1-0089-01
隨著網綜的內容不斷往垂直分眾的趨勢發展,網綜對受眾市場的定位越來越清晰。2018年1月,愛奇藝對應粉絲經濟市場,推出了偶像男團養成類節目《偶像練習生》。官方數據顯示,節目的點擊總量超過20億次,開啟了養成類網綜對本土偶像文化打造的新模式。《偶像練習生》收官之后,節目影響還未消減。騰訊視頻于4月21日順勢接替,推出了被稱為“女版”《偶像練習生》的女團養成類節目《創造101》。由全民制作人從101位女生中,選出11位能力突出的女生組成女團出道。《創造101》首期點擊量達到1.9億,延續了養成類綜藝火熱傳播的影響。
一、養成類節目的概念
“養成”的概念最早來自日本的動漫和游戲,指玩家在游戲中對特定的對象進行培育,使其完成設定的任務最終獲得成功。受到韓流文化的影響,偶像團體組合進入中國大眾的視野,并得到了年輕受眾的推崇和喜愛。電視行業生產面臨節目同質化的局面,生產者嘗試將“養成”的概念和當下國內最流行的“真人秀”結合,內容輸出設定為打造偶像團體組合,從而雜糅了新形態的綜藝節目,即偶像團體養成類真人秀。
二、互動形式
(一)人設與內容定位。互聯網時代,年輕受眾的文化觀念在不斷改變,對于偶像文化的定位也有了新的看法。受眾觀看節目,除了滿足窺探欲,會產生設定角色代入的心理。《創造101》中的101位少女,是正在練習還未出道的普通年輕人,恰恰對應年輕受眾的心理。偶像文化不再高高在上,是夢想與正能量的象征,101位少女成為受眾精神文化的輸出口,以內容吸引受眾。同時,綜藝節目受眾的性別分布,一直是女性遠遠高于男性,對男性群體來說,綜藝節目的文化輸出無法找到對接口。由此可以看出,《創造101》對應了男性群體定位。
(二)節目時長。傳統綜藝的時長固定在90分鐘左右,而養成類網綜打破了固化的節目設定。將時間增加到120分鐘甚至更長,形成以內容哺育粉絲的良性傳播生態圈。受眾能深入了解選手的性格,特色和個人魅力,對于養成類節目來說,選手和受眾之間構成觀察成長的關系,更能體現“養成”節目的概念。受眾越深入了解選手,感情投入越多,尤其看著選手從零基礎一路成長到獨當一面,利用情感維系粉絲與偶像的關系。
(三)練習直拍。養成類網綜依托互聯網傳播的便捷性,相比傳統綜藝,會生產周邊內容輔佐粉絲消費。對于偶像文化,甚至是偶像團體文化來說,粉絲與偶像之間存在著情感維系和情感消費的關系。《創造101》在節目內容生產的同時,將選手直拍放置在視頻網站,呈現選手在比賽練習過程中的狀態,真實展現表演的內容。對于受眾來說,除了更了解喜愛選手的個人特色,也拉近了選手和粉絲之間的距離,營造了溫馨且更親密的互動氛圍。
(四)網絡投票。《創造101》主打全民制作人選出11位少女出道的形式,選擇權來到了受眾手里。利用騰訊視頻的傳播平臺,開啟101位少女的投票通道,實時更新票數情況。網絡投票帶來的實時互動,打破了節目播出的空間感。對作為消費主體的年輕受眾來說,網絡投票的形式加強了與節目選手的粘性互動,拉近了距離。
三、養成類網綜存在的問題
養成類網綜完全對照互聯網消費群體的口味,進行偶像選擇機制的設定,包括內容輸出風向的指引,容易造成偏見性的關注角度。偶像在養成的過程中,過度放大選手情感表現,而弱化了選手才藝的展示。對于粉絲來說,最后真正出道的偶像,意味著高品質產品的輸出,還是朋友情感的維系,決定了偶像團體發展是否長遠的問題。中國本土制造,不僅是在選全民偶像,還需要成為中國年輕文化的代表。在情感轟炸的同時,需要把持成為偶像真正需要的品質,打造受歡迎的偶像團體組合,拋開養成,讓偶像得到成長。
四、結語
養成類網綜的影響通過互聯網不斷擴大,讓更多的受眾參與進來,進行討論和自主選擇。節目機制的創新之處,在于將主動權給予受眾,真正做出受眾喜歡且感興趣的東西。一檔受歡迎的節目往往是深化了與受眾的互動,這也是互聯網綜藝受年輕人歡迎的原因。《創造101》真正開啟了偶像養成綜藝的市場,借助這樣的品質化跳板,偶像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形成成熟的粉絲消費市場,真正打造本土化偶像。
參考文獻:
[1]夏鵬飛.淺析“素人養成類節目”花式玩法——以《一年級·大學季》為例[J].東方藝術,2018(04):90-93.
[2]許芫顏.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小議[J].出版廣角,2017(08):66-68.
[3]于娜.偶像消費文化的重構與變異[N].華夏時報,2016-02-2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