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美汕 高文成
【摘 要】政治術語是《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內政外交政策的集中體現(xiàn),在英譯時準確傳達其文化內涵有助于國際社會加深對中國時政和國情的了解。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出發(fā),結合BNC語料庫的詞匯搭配頻率功能,對比分析了國內外8家媒體對《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政治術語——“三去一降一補”的英譯,旨在發(fā)現(xiàn)政治術語英譯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性意見,以期探索政治術語翻譯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三去一降一補”;政治術語;英譯;功能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1-0232-02
黃友義(2014)認為在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政治術語對外譯介工作不但可以向西方介紹中國改革和發(fā)展的成果,還有助于提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際認同。由于政治術語兼具文化獨特性和政治性,許多重要術語的翻譯存在版本過多、互不統(tǒng)一的情況。本文從功能翻譯目的論視角出發(fā),以《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三去一降一補”為例,并借助BNC語料庫 ( British National Corpus)客觀地考究政治術語英譯的準確性和時代性。
一、功能翻譯理論
根據(jù)諾德的功能翻譯理論,結合《政府工作報告》特征,筆者探討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政治術語翻譯應選擇的翻譯形式及翻譯焦點。依據(jù)劉軍平“紀實型翻譯”的相關內容發(fā)現(xiàn)紀實型翻譯中上述四類翻譯形式對應的翻譯焦點分別為:逐行對照翻譯——原語詞匯結構+句法;逐詞對照翻譯——原文詞匯單位;語文學翻譯——原文句法單位;異國情調翻譯——原文文本(語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政治術語英譯中應選擇的恰當翻譯策略。
二、數(shù)據(jù)來源
為客觀呈現(xiàn)《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三去一降一補”現(xiàn)有譯文的翻譯特點及傾向,筆者對新華社英文網(A1)、中國日報英文網(A2)、中央編譯局(A3)和央視英文網(A4)四家國內權威新聞媒體以及CNN(B1)、BBC(B2)、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B3)、Associated Press(B4)四家國外英文媒體翻譯“三去一降一補”的譯文進行了統(tǒng)計。
在搜集語料的過程中,利用BNC對譯文中部分相近語義的動詞短語的搭配進行了檢索,對比分析其使用頻率。BNC以其充分、客觀的語料特性,在英語翻譯實踐過程中可以作為有效工具提高術語翻譯的效率。
三、政治術語“三去一降一補”的分析與英譯
(一)“三去一降一補”總稱的英譯。《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三去一降一補”是深化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去一降一補”這個總稱主要有兩種譯法,其一是直譯為“five priority tasks”;其二則是將術語中包含的具體內容譯為“cutting overcapacity, de-stocking, de-leveraging,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weak links”。譯文應以目標受眾為導向,第二種譯文內容和結構清晰,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更易為目標受眾接受。
(二)“三去一降一補”具體分析與英譯。基于對術語“三去一降一補”具體內容的英譯研究,結合諾德的紀實型翻譯策略,對該術語的現(xiàn)有譯文進行了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下:
表1中顯示了對“去產能”的翻譯,對兩種譯法的選擇各占50%,“產能”是指目前國內生產中產能過剩的情況,因此“overcapacity”更強調該義。通過BNC檢索“capacity reduction”和“cut overcapacity”頻率,前者有4條結果,而“overcapacity”有115條。另外,“cut overcapacity”這一譯文再現(xiàn)了原文形式和內容,將翻譯焦點放在原文句法單位上,符合目的語受眾語言使用的習慣,實現(xiàn)了翻譯的功能動態(tài)對等。
表2顯示,對“去庫存”一詞的翻譯,62.5%的媒體譯為“de-stocking”, 37.5%的媒體采用“cut excess inventory”譯法。根據(jù)BNC檢索,結果顯示該詞常用“stock”來表示,“de-stocking”出現(xiàn)8次,而“cut inventory”僅出現(xiàn)2次。前者簡潔明了,且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更為可取。
從表3可看出,絕大多數(shù)媒體采用“reduce costs”的譯法,僅一家媒體譯為“l(fā)ower costs”。BNC檢索“reduce costs”的搭配頻率結果顯示有199條記錄,而“l(fā)ower costs”有159條記錄。“reduce costs”將翻譯焦點放在原文句法單位上,如實傳遞了原語形式及文本內容,達到了翻譯目的,因此該譯法可取。
根據(jù)表4,選擇“strengthen points of weakness”譯法的媒體占25%,而選擇“… to improve weak links”的占75%。BNC檢索二者的搭配頻率結果顯示前者有18條記錄,后者有21條。譯文“improve weak links”將翻譯焦點放在原文句法單位上,再現(xiàn)了原文形式和內容,也實現(xiàn)了翻譯的功能動態(tài)對等,凸顯了翻譯政治性,是理想譯文。
四、結語
運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對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代表的中國特色時政術語的英譯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在術語英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會影響“中國故事”的對外傳達。在功能翻譯理論觀照下,語義翻譯可以幫助譯者更好地保留原文的語義結構,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Nida, 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J. Brill, 1964.
[2]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
[3]黃友義,黃長奇,丁潔.重視黨政文獻對外翻譯,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J].中國翻譯,2014(03):5-7.
[4]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5]劉潤澤,魏向清.“中國夢”英譯研究再思考——兼論政治術語翻譯的概念史研究方法[J].中國外語,2015,12(06):99-106.
[6]潘登,陳艷芳.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中國時政術語外宣翻譯——以“四個全面”為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11):32-37.
[7]石蕊.中央文獻政治術語英譯之“達意傳神”[J].中譯外研究,2014(02):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