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城市商業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古代的城市商業也同樣相符合。本文選取北宋時期東京城商業最為繁華的區域——東京御街,具體探索宣德門前、相國寺、州橋、朱雀門外等處商業的特點,整體分析御街商業的分布規律。
關鍵字:御街;宣德樓前;大相國寺;州橋夜市;商業分布特點
“御街”就是宣德門至朱雀門的一段的街道,這條寬約二百米的街道是北宋時期商業活動和節日慶祝最為重要的場所,它所承載的不只是皇家的威嚴,更蘊含著文人墨客對繁華京都的欣賞與懷念情懷。程民生老師《中國北方經濟史》、周寶珠先生的《北宋東京研究》中對御街都有研究,但他們大多是從歷史學角度對御街商業進行還原,對其商業空間分布和分布的一般規律卻鮮少涉及,本文就是在研究北宋東京御街商業的基礎上,著眼于空間,分析御街商業的分布規律。
1 繁榮的御街商業
唐初,實行嚴格的坊市制度,這就要求商業活動必須在政府指定的商業區域內活動,“坊中有幾坊,每坊各有圍墻如子城,然一坊共一門,出入六街,凡城門街角有武侯輔,衛士分守,日暮門閉,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成陣,坊市門皆啟”。五代時期,坊墻逐漸被毀壞,居民開始面街而居,亦或是沿街修建房屋,開設店鋪。宋初依舊是“舊許市人買賣于其間”,但宋太宗感到此風有傷風化,于至道元年(995年),命參知政事張泊“改撰京城內外坊名二十余,由是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所以在北宋初年有很長一段時間,商業活動的范圍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坊市制度已經不適合經濟發展的需要,亦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便利,所以,坊市制度在東京城逐漸被打破,御街儼然已經成為了商業發展的集中地。
1.1 宣德樓前商業發展
宣德樓為北宋皇宮的南門,宣德樓前的御街商業屬于現代意義上的黃金旺鋪,這就決定了這一帶的商鋪必須高收益,消費人群也集中于達官貴人。店鋪為“南則唐家金銀鋪、溫州漆器、什物鋪”。
“金銀鋪”即進行金銀和貨幣兌換的地方,是城市商業功能增強的表現,楊雄泉甘賦曰:“排玉戶而揚金鋪兮,發蘭蕙與芎窮是也”。
“溫州漆器”也是當時漆器中的佼佼者,做工考究,“宋人雕紅漆器,如宮中用盒,多以金銀為胎,以朱漆厚堆至數十層,始刻人物樓臺花鳥等象,刀法之功,雕縷之巧,儼若書畫”,“雕漆起于宋,謂之宋剔,有金銀胎者,至今傳寶”,即使是民間的漆器也應屬于奢侈品行列。溫州漆器店開在皇宮的對面契合了它的主要消費對象為皇宮采購和上朝的官員。
宣德門前還開有“什物店”。“什器,……原起軍戎,遂謂天下統稱,軍法五人為伍,二伍為什,一什之內,共有器物若干,皆是人之所須,不可造次而發者,或稱什物”。古代的什物鋪就類似于現在的百貨商店,在那個自給自足的年代,能去“什物鋪”購買的消費者相比也非普通人家。
1.2 相國寺萬姓交易
宣德門往南是東京著名的商品集中地,即汴河重要的碼頭——相國寺。“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每月五次開放,萬姓匯聚自由貿易,形成幾個具有特色的貨物交易區,例如“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第二、三門皆動用什物,庭中設綵幙、露屋、義鋪、賣蒲合,簞席、屏幃、洗漱、鞍馬、弓劍、時果、腦脯之類”,“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趙文秀筆及潘谷墨”,“占定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襪、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帽子、特髻冠子、條線之類”,“殿后資圣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散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相國寺的廟分布相當有規律性,一定的區域售賣一定的物品。
萬姓交易中的商品更加貼近人民生活,以日常用品居多,例如衣物、首飾、筆墨紙硯,而且以大型市場為主。這樣的分布原因有三,一則:相國寺位于汴河旁,商品的裝卸地,來自南方的貨物也最先在這里集中,這就與現在的火車站旁有大量的商品批發市場情況類似;二則相國寺內內場地開闊,游人集中,“東京相國寺乃瓦市地……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之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居他物者,必由于此”。三則與四周居住民較多,有較為廣闊的消費市場有關系。這使得相國寺一度成為東京城最為繁華的區域。
1.3 州橋商業及其夜市
州橋及其夜市的商業大多是零賣活動,“至州橋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驛,相對梁家珠子鋪,余皆賣時行紙畫、花果鋪席……過州橋,兩邊皆居民。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香婆婆肉餅、李四分茶”,這一地區類似于我們現在分布于各個街道上的小商鋪,以飲食服務業為主,其他生活服務業為輔。
《東京夢華錄》中對州橋夜市的描寫,重點在食物上,“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熬肉、干脯。王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錢,曹家從食。至朱雀門,旋煎羊肚腸、鮓脯、炸凍魚頭……辣蘿卜。夏月,麻腐、雞皮麻飲……金絲黨梅、香棖元,皆用梅紅匣兒盛貯。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鲙、煎夾子、豬臟之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州橋夜市的繁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時間上較長,“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東京夜市的另一個特點是食品種類繁多,隨著東京城人口的增多、商品經濟的繁盛,實現了飲食的豐盛,可謂積聚了各地美食,但又不乏東京特色。
1.4 朱雀門外商業
出朱雀門的御路已經不屬于御街的部分,但是為了更為清晰的說明御街商業的分布特點,筆者列舉了朱雀門附近的商業進行說明。出朱雀門,“至朱雀門街西,過橋即投西大街,謂之曲院街,街南遇仙正店……街北薛家分茶、羊飯、熟羊肉鋪。向西去皆妓館舍,都人謂之院街。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藥鋪、居民”,“出朱雀門東壁亦人家,東去大街麥積巷、狀元樓,余皆妓館,至保康門街街東朱雀門外,西通新門瓦子,以南殺豬巷亦妓館。以南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可以看出來,除了朱雀門,接近內城的部分,以妓館、瓦子這類娛樂性的商業發現為主,這種商業的特點有:一占地面積大,東京多能容納千人甚至萬人的大型瓦子和妓館;二是這種娛樂性的商業不是生活所必須的,所以不能安排在居民區內。
2 御街商業發展的特點
總得來說,御街上的商業活動的規律是從北到南為:高檔消費、生活用品批發消費、飲食消費和夜市、娛樂性消費,與我們當今城市商業分布的規律相符合。一是城市中央商業區是城市中最主要,也是最繁華的商業區,城市主要的街道云集著城市最著名的百貨商店和豪華商鋪。二是店址選擇符合就近消費者的規律,表現在可使多數人能夠買到所需要的商品。三是飲食服務業緊挨居民區的特點。
注釋
1.黎靖德《朱子語類》卷90.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東京夢華錄》卷一二·《御街》
3.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8,太宗至道元年十一月丁卯,中華書局,1985年第823頁
4.《東京夢華錄》卷二二·《宣德樓前省府宮宇》
5.高鐮《遵生八箋》卷十四《燕閑清賞箋上論剔紅倭漆雕刻鑲嵌器皿》
6.徐樹丕《識小錄》卷一《雕漆》
7.《東京夢華錄》卷三四·《相國寺萬姓交易》
8.《東京夢華錄》卷二四·《州橋夜市》
9.《東京夢華錄》卷二四·《州橋夜市》
10.《東京夢華錄》卷三六·《朱雀門外》
作者簡介
劉娜娜(1993—)女,漢族,河南省民權縣花園鄉劉莊村,歷史學碩士,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地理專業,研究方向:北宋東京商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