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超文
摘 要: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P2P網絡借貸平臺迅猛發展,機遇與風險并存。法律法規的發展滯后于P2P平臺的發展速度,進而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本文從民商法角度出發,針對P2P網貸中的民商法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力圖為P2P網貸發展提供法律參考。
關鍵詞:P2P網貸;民商法;法律法規
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從傳統支付業務到存貸業務,再到證券業務,傳統的金融模式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非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了快速發展,例如余額寶、網利寶以及有利網等。特別是,近年來P2P網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在其快速發展的背后,一系列問題不斷涌現。本文從民商法角度出發,針對P2P網貸模式的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了分析,力圖為促進P2P網貸的規范且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1 我國P2P網貸的發展現狀及意義
從2007年落地中國后,P2P網貸就借助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優勢和市場對小額資金的需求,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由于發展初期監管存在漏洞,致使P2P網貸迅速擴張,并誘發了詐騙、跑路等社會問題,受到了大眾的懷疑。進入2010年后,為引導網貸平臺實現健康發展,國家相繼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法規意見,有力約束了P2P網貸的野蠻式生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前P2P網貸平臺發展秩序依舊混亂,存在著騙資、經營管理不善等問題。此外,由于社會征信體系不健全,以及缺乏完善的法律配套體系,都給P2P平臺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而P2P網貸的發展,也呈現出了一系列積極的意義,具體包括:一是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了新的途徑,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貸款難是阻礙其發展的一大阻力,而P2P網貸是新的貸款渠道;二是隨著操作越加透明,P2P網貸將為促進利率的市場化奠定基礎;三是由于相對可觀的年化收益率,P2P網貸已成為廣大投資者的新投資領域;四是推動我國征信系統的建設步伐,同時也為加快我國金融互聯網的發展奠定基礎。
2 P2P網貸中的民商法問題
2.1 資金池問題
從資金池的核心概念來看,P2P網貸平臺的確具有資金池特性。這也是一些學者與社會人士認為P2P網貸平臺是非法集資的一個重要原因。投資者與借款人在借貸過程中,資金確實在平臺上沉淀,這一過程比較容易被定義為非法集資。特別是,該部分資金實際由平臺控制,一部分或大部分資金常常被平臺占用。如果有第三方,如具有托管資質的銀行來管理資金,資金的進出都由投資者直接決定,且資金去向和用途均有明細記錄可查,必將顯著提高投資者與借款人對平臺的信任度。有關部門明確規定,P2P網貸平臺不得建立資金池,必須要有第三方賬戶。但從現實情況看,很多平臺的第三方賬戶的實際控制權仍歸平臺所有,僅僅是給投資者展現了賬戶獨立的假象,投資者仍承擔著巨大風險。
2.2 擔保問題
國外征信系統較為完善,可以通過信用評分來判定貸款人是否具有借款資格,所以P2P網絡借貸平臺常沒有擔保服務。而我國征信系統尚不完善,投資者缺少風險意識,所以擔保服務便在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逐漸興起。
擔保服務一般有三種模式。第一種為由平臺本身提供擔保,但當平臺借款額遠遠大于平臺自身能承受的限額時,容易出現平臺破產或攜款私逃現象;第二種為第三方擔保公司進駐平臺并提供擔保服務,即擔保公司通過風險評估來判定借款人是否具有借款資格,進行選擇性借款,可以減少借款人違約情況發生。此模式下擔保公司又可分為有擔保牌照和無擔保拍照兩種類型,前者是在有關部門的監管與10倍杠桿率的限制下,相對后者可信度較高;第三種是為平臺設立風險準備金,即平臺從每筆借款中抽取一部分資金存入固定賬戶,出現壞帳時作為保證金使用,但風險保證金容易與平臺自有資金混用。
2.3 債權轉讓問題
P2P網絡借貸平臺一般有兩種債權轉讓方式。第一種為債權傳遞轉讓,是指投資者從將資金借出后到借款人還款前,在平臺上與第三方進行部分或全部債權轉讓。
第二種為債權拆分轉讓,即借款人獲得的資金來自于平臺,平臺獲得債權后,將長期借款拆分為幾段時間的短期借款,或將大額借款拆分為幾筆小額借款分放給投資者,但無論是按期限拆分還是按金額拆分,都存在著較大風險。因為按期限拆分,資金流動性大,一旦資金在拆分過程中出現缺口,則會使前期借款承諾無法兌現,而金額拆分常常是平臺掩蓋非法集資的一種手段,與資產證券化有很多相似之處,行走在法律的邊緣,風險極大。《證券法》中對“證券”的定義十分明確且范圍狹小,唯有權威部門能界定概念范圍。而P2P網絡借貸平臺通過債權金額拆分向投資者出售的債權憑證,并不在“證券”概念范圍內,所以不受《證券法》保護。雖然這種債權憑證定義模糊,看似處于法律空白地帶,但并不意味著平臺經營者可以高枕無憂。因為在法律沒有明確界定此等債權憑證為“證券”的情況下,很容易被認定為非法集資。
3 P2P網貸中民商法問題的解決對策
3.1 運用居間服務
金融本質上屬于服務。P2P網貸所提供的是居間服務,其服務的主要范圍是:借助這一平臺,實現借貸雙方信息的發布、收集以及審核考察,進而提供劃款平臺,并承擔著相應的催收放款服務。《合同法》對居間合同的性質以及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對于居間人報酬問題,如規定不明確,抑或是沒有進行規定的,且根據本法第61條依舊無法確定的,則按照居間人的勞務進行合理確定。也就意味著,當居間人提供相應服務,并且促成合同成立的情況下,居間人能夠收取相應的報酬。在P2P網貸場景下,平臺管理費及服務咨詢費等費用都屬于合理報酬。另一方面,對于居間人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法律也對此進行了明確。而在P2P網貸場景下,征信體系尚不完善,借款人又極為分散,P2P網貸平臺需向投資者如實告知借款人的信息。此外,P2P平臺也要針對借款人的日常收入、資產和信貸情況進行主動調查,最小化降低投資者的風險。一旦這一職責落實不到位,根據合同法要求,平臺無法取得相應報酬,并需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總體而言,若沒有盡到相應的審查和注意義務,從而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對于P2P網貸平臺而言,無論是主觀故意還是行為過失,都需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3.2 加強擔保形式
第三方擔保是P2P網貸的主要擔保方式,也是當前防控風險的有效手段。結合當前《擔保法》以及《物權法》的相關規定,主合同無效時,擔保合同也無效。而第三方擔保機構是由P2P平臺選擇與確定的,通常情況下是平臺的長期合作對象。因此,關于第三方擔保方是否具備擔保資質與能力,是P2P平臺的注意義務范圍。當擔保方出現任何問題時,P2P網貸平臺需及時告知投資者,否則可視為違約。按照規定,P2P網貸平臺應設置風險準備金,因此需要嚴格審核合同中關于風險準備、第三方托管、準備金是否與平臺自有資金隔離的約定,同時還應對平臺是否對資金控制權進行了托管限制予以高度重視。如此,多管齊下共同約束P2P網貸平臺行為,確保責任清晰,避免出現責任主體不明確等隱患。
3.3 制定債權轉讓合同
在傳統債權轉讓場景中,合同中關于債權轉讓人、受讓人、債權標的等內容約定較為明確。而基于P2P網貸平臺下,關于轉讓標的,往往存在約定不清的問題:平臺主要標注了對價和本息,但卻未全部透明化的告知投資者債權明細等內容。這就意味著,相應的合同內容無法將受讓人的意愿真實的表達出來。基于此,在制定債權轉讓合同的過程中,針對多筆分拆受讓的債權,需要針對每個債權標的信息,進行完善的披露,進而才能夠將受讓人的真實意思全面的披露出來。而對于債權拆分轉讓的份額問題,很多P2P平臺會將大額債權,進行數次拆分,以滿足小額的投資需求,進而借助息差的擴大來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在《合同法》中也并未對此行為進行明確。對于這一金融行為,相應的監管部門需要對此加大監管力度,以實現對該行為的有效約束,確保相應債權轉讓合同的有效性,以保護投資者的權益。
綜上所述,P2P網貸平臺是互聯網金融的產物。針對當前網貸市場監管尚不完備的現狀,應從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出發,實現對行業發展的有效規范。針對P2P平臺而言,則可從居間服務模式的有效運用、投資擔保形式的進一步加強、債權轉讓合同的進一步完善等方面來促進其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揚楊.校園網絡借貸問題及其法律規制[J].法制與社會,2018(10):86-88.
[2]程夢婷.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現狀及監管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08):60-61.
[3]趙振,李曉陽.P2P網貸與非法集資的界限[J].河北企業,2018(0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