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是立足于現有條件,對未來規劃的思考。因此,針對當前階段農村地區體育經濟與產業的發展現狀,當地政府與企業應該結合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以體育活動為基礎的區域經濟產業規劃與發展方向進行深度的思考,并對產業管理模式、結構以及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合理調整,把握體育經濟基本的發展方向,完善經濟體制建設。
關鍵詞:基礎建設;文化價值;政策引導
經濟管理政策的不斷調整,體育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的轉變,使得當前階段以體育活動為基礎的經濟產業發展進入了新時期。與此同時,農村的體育產業相對于城市發展較為落后,為進一步提升以體彩為體育龍頭產業的農村體育經濟的發展勢頭,應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體育產業的結構,為體育經濟體制的發展與完善夯實基礎。
1 中國農村體育產業的現狀
當前階段,體育產業在農村地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1 體育產業的硬件基礎較為薄弱
現階段,體育產業在農村地區的客觀基礎條件較為薄弱,部分地區甚至基本沒有健身設施、器材、體育場地等,因此無法組織進行體育活動。與此同時,人們對休閑娛樂活動的認知停留在看電視、聊天等內容上,對體育休閑并不關注。這種硬件設施的不完善,不僅無法為村民的體育鍛煉提供足夠的空間,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體育宣傳工作的實際效果。
1.2 體育健身觀念相對落后
大部分農村地區對于體育產業的理解、認識不全面。許多人認為體育產業單純的指運動器械以及體育商品等相關產業。由于認識范圍的局限性,使得體育產業的實際發展情況達不到預期。實質上,體育產業涉及的內容除體育產品銷售外,還包含體育彩票、健身組織、體育休閑旅游等方面的內容。
1.3 體育產業的實際開發力度不足
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城鄉體育產業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也導致不同地區在經濟產業的投入方面有所差異。現如今,農村體育經濟及相應的體育產業仍舊屬于一片荒地,開發不夠深入,但與此同時,也擁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基礎好,相應的資源深度開發的力度不足。體育產業中較為常見的服務、產品主要包括體育用品、器械、服裝等,與此相對應的,體育娛樂、健身服務、競技比賽等產業項目的發展在農村區域較為落后,產業發展結構不合理。與此同時,由于一些行業管理、制度不規范,大部分產業標準的制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體育產業建設的步伐。除此之外,目前政府與社會公眾對農村體育經濟的發展情況缺乏關注,主要將發展重點放在城鎮的體育事業上,忽視了農村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潛力,使得體育產業的發展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持。
1.4 產業發展前景仍舊處于探索階段
農村地區的體育產業開發資源的不足,使得當前階段產業的發展仍舊處于初級萌芽階段,市場的發展前景不明確,產業的運營模式仍舊需要不斷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體系不完善,因此,這一階段體育經濟的發展即存在巨大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農村經濟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將目光投放到體育休閑娛樂上來,以體育用品為基礎的市場需求逐步提升。在此基礎上,通過優化產業結構、進行多元化體育健身活動宣傳、生產具有針對性的體育用品等,不僅可以為體育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夯實基礎,還可以通過農村體育經濟的突破發展,彌補體育產業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2 優化農村區域體育產業結構的重要意義
2.1 農村地區體育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現階段,農村體育經濟與產業的發展已經逐步由基礎化過渡到娛樂化,健康管理以及體育休閑的理念逐步被更多的農村人接受,體會專業化的健身服務以及加強心理狀態與心理狀態的調整也成為了一項時尚風潮。與此同時,從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來看,農村地區體育場地的建設場地廣闊,選擇較多,部分區域存在一些獨特的自然風貌,對開發建設一些體育休閑娛樂項目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處于山區的區域,可以開發爬山、攀巖、蹦極等體育活動;附近存在河流或較為空曠的農村地區,可以開發高爾夫、賽馬、漂流、沖浪、滑沙等體育項目。這些獨特的地理環境,配合合理的宣傳規劃,不僅能夠提升當地體育產業的吸引力,實現體育資源的深度開發,還可以通過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體育產業的運營模式,完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機制。
2.2 體育產業現代化發展在文化價值方面的作用
我國的文化傳承歷史悠久,部分地區還存在著一些傳統的體育項目與風俗習慣。作為延續特殊文化的活動表現形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能夠加強區域地區人民的身體素質,這些體育活動形式還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在此基礎之上,當地政府單位與企業部門可以加強對傳統體育活動在文化價值方面的宣傳力度,擴大文化影響力,更好地推動體育產業的建設項目。將文化優勢與產業化理念進行有機結合,能夠在擴大全民體育理念推廣范圍的基礎上,深度開發傳統體育項目的內在價值,提升社會群體的參與度。
2.3 政府部門對體育產業的政策扶持
目前,我國體育場的建設以及體育活動基礎設施的搭建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資,體育建設與全民健身也屬于國家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理念。因此,政策對體育產業的側重與國家經濟方面的支持,是農村體育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與動力。與此同時,農村體育事業管理部門也將體育產業作為關注的重點,在修建體育場地與建設基礎體育設施方面,通過招商引資、銀行貸款、土地申請使用方面的優惠政策,對農村體育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制度方面的支持。
3 在農村區域開展體育產業對體育經濟進程的影響
3.1 體育經濟發展形勢對農村地區體育產業產生的制約
體育經濟實質上是將體育項目與經濟體制結合起來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我國的體育經濟在發展方面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果,推動了體育項目產業化的進程,但從實際上來講,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發展機制的不完善等問題,仍舊對農村區域體育產業現代化轉型產生了制約。以現階段我國的國情來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從事農業相關生產、服務、銷售等活動的人員在人口總數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這部分人口大多數生活在農村,健身、體育訓練的意識相對較弱。盡管農業經濟的發展呈不斷上升的態勢,體育產業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被不斷認知,但農村人口受傳統健身理念的影響程度較深,體育領域的建設與發展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體育產業派生的服務類行業尤甚。與整體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相比,在農村開展體育宣傳活動與健身項目推廣工作的難度更大。由于資金支持不足,盡管農村地區擁有廣闊的土地資源與獨特的自然資源,但在體育基礎活動設施建設方面仍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
3.2 體育產業的深度開發對農村區域體育經濟的帶動作用
在農村地區進行體育產業的深度開發,對體育經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過去,體育產業作為一項單純的公益產業,主要是由政府主導,對基礎設施、運動競技以及健身知識進行宣傳。現階段,體育產業逐步發展成為具備經濟功能的產業化經濟結構,形成了產業鏈,并對區域體育經濟的發展起重要的加速作用。與此同時,體育產業化的發展模式除了帶動相關產業的優化發展外,還可以促進農村區域的就業,使更多的農村人積極的參與到體育產業項目中來。這種帶動作用不僅會加強體育活動的經濟功能,還為體育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全面健身意識的不斷普及,也使得體育相關產品的市場需求呈上升趨勢,體育產品的生產與設計更加具有針對性,在拓寬了體育市場的同時,也使得產業的發展更加多元化。
4 促進體育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4.1 立足于農村體育經濟的實踐發展情況,深度開發產業文化價值
部分農村區域保留著在特定時間開展傳統體育項目的風俗習慣,使得體育活動帶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政府部門及企業可以立足于文化價值的深度開發,通過組織參觀、群眾參與、特色文化節的舉辦等活動形式,開發體育旅游項目,帶動區域體育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體育文化不僅包含物質與制度方面的內容,還涉及到精神、行為等領域。在農村區域開展體育文化的開發與建設,能夠強化健身精神的宣傳力度,使村民逐步轉變原有的體育健身觀念,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文化建設中來。地理環境是體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要素,也是文化生態的基礎構成。因此,政府與企業在開發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證特色體育文化建設的基礎。在文化價值與自然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可以從學校體育、群眾體育及競技體育三個方面的文化內涵出發,建設專業的宣傳隊伍,結合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促進體育經濟的產業化、現代化發展。
4.2 以體育經濟發展帶動產業的現代化轉型
經濟基礎是實現各種經濟建設目標,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增加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前提,是促進體育運動和全民健身的有力保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當中,如果經濟發展不均衡、資金周轉不及時,就會出相對嚴重的兩個極端。如今,農村體育產業結構失衡,各地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運動項目開發力度較小。因此,應該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按照體育市場規劃,對農村體育旅游業進行按勞分配,完善基礎性建設與地方性特色相結合,加大宣傳力度來吸引游客,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此外,對相對偏遠地區進行扶貧,增強居民自身道德修養,加大農村地區體育文化建設,構建具有鄉村特色的體育娛樂項目來帶動農村體育產業經濟的發展。
4.3 注重體育基礎硬件設施的全面、系統建設
當前,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設施投入較少,其中包括各類健身設施、場館建設等嚴重不足,不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建設主要體現在教育、醫療等重要環節,但是在體育場館、設施建設上面仍然出現許多問題,直接關系到體育產業發展的平衡性,極大地影響到國民體質的提升。體育公共服務設施匱乏、農民體育健身意識淡薄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體育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加強體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保證農村體育基礎性建設,緩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結構體系不完善的突出問題。
4.4 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體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我國農村人口占據一定比重,雖然體育產業在城鎮之間發展已初具規模,但是在農村這個發展較為緩慢、經濟體系不完善的領域中,體育產業經濟的發展不容樂觀。農村體育產業市場規模較小,經濟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針對性的政策保障。很多地區資源較為豐富,但是開發力度較小,既沒有相應的政策鼓勵,也沒有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從而造成了資源浪費,阻礙了體育產業經濟的發展。要想解決農村體育產業發展緩慢的現狀,必須加強政府部門的政策保障,加大對農村體育的投入力度,擴大公共服務體育設施、場館的建設,健全和完善農村體育產業機制,鼓勵城鄉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協調、相互扶持。由政府引導體育消費,優化配置,并制訂扶持政策,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5 結語
農村體育事業建設屬于體育經濟的重要構成,加強農村體育產業化進程,提升體育活動的經濟價值是當前階段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礎之上,針對體育產業在農村地區發展面臨的重視度不足、開發力度不強、基礎條件不完善等問題,政府部門及企業等單位應該加強對不同區域體育資源的深度開發,通過文化價值挖掘、政策重點扶持、完善硬件基礎建設等方式,為體育經濟的現代化轉型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仁健.區域體育產業非均衡發展環境探析——以四川省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產業化發展為視角[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3(6);
[2]楊芙蓉,徐立武.新農村視域下體育旅游外語人才培養及其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研究[J].農業經濟,2017(6);
[3]崔鵬,洪衛.低端市場、比較優勢與農村家庭工業——以山東省慶云縣體育產業發展為例[J].港澳經濟,2016(33);
[4]楊小兵.川東地區農村體育產業的現狀及對策探索——以大竹縣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1);
[5]袁群發.成渝經濟區建設背景下隆昌縣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6.
作者簡介
李晶(1987-),女,漢,河南三門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健美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