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社交平臺和攝影技術的“平民化”,自拍已經是普遍化的現象。 作為一種新興的人際交往模式,其背后的心理機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研究者主要通過對自拍行為產生前后的行為表現的分析來說明自拍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關鍵詞:自拍;自我認知;美圖;積極情緒;社會交往
1 現象描述
2013年,“自拍”成為牛津年度熱詞,由此可見自拍已經逐漸成為常見的社會現象。自拍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活動:自拍拍照、自拍編輯、自拍發布,在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人們的行為表現存在差異,而這背后的心理因素和人的自我印象管理以及社會交往心理有著密切聯系。
首先,自拍行為實施者多是女性群體,并且多傾向于使用修圖軟件對照片進行后期處理。拍照軟件層出不窮更是增加了拍照的趣味性,更是添加了娛樂性,并且圖片的裝飾性增強使得人們在減壓的同時增強了積極情緒。在自拍活動中,一般有個人自拍和團體自拍之分,二者的表現也是不同的。個人自拍在不同背景下也是不同的,例如旅游以及其他活動和日常消磨時間的自拍行為,涉及社會交往的問題總是復雜的,但從個體原因來看,自拍確實能夠豐富生活的趣味性。
自拍照片的發布因人而異,技術的處理使得自拍更具有個性化效果,在如今越來越強調個性化發展、自我意識高度凸顯的現狀下,自拍更是通過網絡交往平臺向他人展示自我的重要渠道。在社會呈現高度流動性特征的狀況下,自拍也成為了陌生人社會中使人與人之間在短時間實現互相了解成為了可能,由此拓寬了人際交往的方式。自拍照片發布后,通常自拍者都會對可能的評論帶有期待心理,在得到他人肯定的評價時,我們會獲得滿足感,并且會產生更高的自我預期。從而自拍也是融入群體的一個好方式。
2 原因分析
2.1 客觀條件的具備:攝影技術的簡易化,以及交往方式的變化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猛,早先由相機和他人“主導”形象已不是唯一的拍照方式,手機拍照功能不斷完善、各種拍照應用的開發,使得拍照成本大大降低,也有了更多的便利性“自拍”與“他拍”相比,更能夠在能夠觀察到自我形象的角度拍到令人滿意的照片。
2.2 源于人們對自我的關注
自拍可以我們隨時隨地進行自我觀照、自我觀察,人無時無刻不對自己保持高度關注,自拍正是人們發現自我的一個新的途徑。另外其他人對自拍照片的評論也是自拍者獲得社會評價的渠道之一。我們通過社會、自我觀察等等方式得以獲得更完善的自我認識。并且,自拍也可以觀照自我情緒,通過照片可以對自身的情緒狀態自行自我反饋,提高自我意識。
2.3 通過自拍的發布獲得普遍的正面評價以滿足獲得他人認可的榮譽感
人們發布的自拍通常呈現最好的自我形象,而在人與人之間熟悉度不高的社交圈中,直觀的自我形象氣質可以增強他人對自己的正面評價。在了解渠道有限的情況下,可以給他人形成“一美百美”的好印象。在這里暈輪效應正是推進了自我推銷策略的成功的機制。
2.4 自拍也是人際交往的需要,是社會互動的一個方面,人需要有歸屬感
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多是機械化的合作關系,彼此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自拍成為提高人與人之間了解溝通的媒介。通過自拍,可以隨時分享自己的狀態。自拍很多時候也可以用來反饋心情。通過自拍進行生活狀態的共享,增加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會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降低孤獨感。
2.5 是進行自我欣賞、調節自我預期、提高積極情緒的有效途徑
自拍并不代表行為人表現自我,以自我為中心。每個人都會有自我欣賞的需要。自拍時,我們可以通過不斷調整拍照的角度、拍照時的姿勢、表情等等來拍出一張滿意的照片,拍照、修圖的過程也是塑造理想自我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增強自信,促進積極情緒的產生。
自拍更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行為藝術表現,它也包含了藝術創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付出了相應的勞動,因而自我認識中的積極因素會大大提高,由此,自拍也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生活壓力。
2.6 符合現代化社會的個性化需求
技術的不斷提高使得拍照形式趨向于多樣化、便利化,加之拍照應用的美化作用,使我們可以自由掌控自我形象,隨時隨地進行自拍,自拍的方式也是不受限制的,這也符合人的個性化需求。自拍的過程,也是在進行創造活動的過程,個體的發展本身即需要自由的因素,自拍恰恰包含了這一方面的因素。
3 影響分析
自拍不可否認的,有其自身的優勢。首先,自拍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個體自身自我表達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個體的自信;其次在此過程中個體得以凸顯,助推了人的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也培養了人的創造力;再次它逐漸地作為一種文化融入生活,在自拍過程中既有娛樂效果,又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緩解了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再次它能夠在一定意義上緩解人的孤獨感,增強其歸屬感,另外有自拍建立起的良好的社會互動也是有益的。
但自拍也不可避免存在隱患,首先,自拍的真實性難以保障,存在利用自拍進行網絡詐騙的行為,長期以來容易導致社會的信任危機。其次,網絡的高度發達也是一把雙刃劍,個人隱私難以得到保障。另外從行為者自身來說,自拍行為使得行為者更為關注個體,這一關注的加深極容易使人的個性化走向極端;自拍行為也容易造成自我的客體化,自拍通過評價提高了人的積極情緒的同時也容易造成自我預期和自我成就感過高,進而導致人們過度關注身體等外部因素而忽略更為重要的內在條件。而自我個體化更容易導致社會的審美趣味低下,熱愛“表面”而忽視了真正有價值的本質性的東西。
4 意見和建議
既然自拍利弊參半,自然是要趨利避害。首先個人對于自身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正確對待自拍的效用。過度追求完美造成自拍的修飾過度給自己帶來的不真實感反而會形成與實際自我較大的反差。其次,自拍照的發布應當注意場合,網絡社交網站的不安全隱患較大,個人應當保持適度警惕;社會層面應當加強網絡管制,形成良好網絡管理秩序。
自拍作為逐漸普遍化的一種現象,延伸出了許多相關的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自拍并非自戀心理導致的,而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現象。人際交往、自我滿足感是人們的正常心理需求,不能將之看作是自戀心理,雖然不可否認的是自戀群體的自拍傾向更高,而自拍行為則是助推這一趨勢的利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避免自拍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而自拍作為一種潮流和趨勢,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實際上我們只要不過分依賴于他人對自身的評價,擁有正確的自我認識,自拍就能夠被合理的使用,并且給生活帶來幸福感。
參考文獻
[1]丁倩,張永欣,魏華,牛更楓,周宗奎.大學生自戀人格、自拍行為與積極情緒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03):519-522.
[2]晉爭.人為什么喜歡自拍——自拍行為的宜家效應[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04):56-58.
[3]鐘立強,馬靜妍,熊傳鵬.新型社交模式下的用戶自拍行為剖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5):67.
[4]孟男,王玉慧,雷靂.自拍照編輯與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積極反饋與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7,33(06):751-758.
作者簡介
朱小敏(1996—),女,漢族,安徽省蕪湖市人,本科生,本科在讀,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