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觀的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遠不如其詞,甚至被詬病氣格低下,而這樣的詩歌特點卻來源于他“以詞為詩”的“破體”創作手法。這種“以詞為詩”的創作是以“卑體”入“尊體”的文體融合方式,違背了宋人“尊體”“尚雅”的文學觀念,所以秦觀的這種創作方式在當時并未被主流接受。但從文體的角度來看,秦觀逆向而行的“破體”創作卻為宋代詩體的形態、功能和審美風格等方面帶來了的豐富和拓展。
關鍵詞:秦觀;詩歌;文體
詩與詞這兩種文體既有承繼的聯系,又有尊卑、雅俗的區別,而當這兩種文體互相滲透時必然會產生新的文體呈現形態和風格,但究竟新的文體特點是否符合時代的主流文學理念和審美觀念,這又會影響革新者在文學史上能否被正確定位。《后山詩話》引用世人語評秦觀詩道:“秦少游詩如詞。”蘇軾亦評價秦觀詩是“小石調”,即其詩具有詞“旖旎嫵媚”的風格。這些評價顯示出秦觀詩歌與宋代文壇的主流審美傾向不符的現象,而以如今的文體觀重新審視秦觀的詩歌,卻別有一番景象。
1 秦觀“以詞為詩”的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尊體”觀念濃厚,“文”尊于“詩”,“詩”尊于“詞”,“詞”尊于“曲”,這樣的文體尊卑之分受政治、文化及文體本身在當時社會中的功能價值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宋人普遍輕視詞,稱詞為“詩余”“小辭”“小道”“末技”,這些稱名顯然包含著詞體地位的低下。歐陽修在《歸田錄》中將詞視為上廁所閱的“小辭”,王安石也曾質疑晏殊作為宰相而填“小詞”的合理性。更有不少宋代文人年輕時填詞,后成為名家便“悔少作”。由此可見,宋代文壇“尊體”觀念的濃厚,詞的地位價值備受輕視。
宋代雖然講究文體的尊卑,但對文體之間相互融合卻給予相對寬容的態度,這表現在宋人“破體”的創作實踐層出不窮。文體的發展受時代、社會、政治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但同時文體內部的相互影響也是文體流變的巨大因素。在宋代文體大發展的特定背景下,各種文體都有著一定的“破體”創作,其中詩詞便普遍存在著文體邊界模糊的現象。北宋初期的歐陽修、柳永、晏殊、張先等人都有“以詩為詞”的詞句,后中期的晏幾道、王安石亦繼續踐行。蘇軾作為宋代“以詩為詞”的代表,不僅拓寬了詞的創作內容,而且開拓了詞境,影響了豪放詞一脈,使詞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以詩為詞”不但沒有扼殺詞家的創作個性,反而增加了詞的風格的多樣性。但“以詩為詞”的文體融合方式是尊體對卑體的侵染,由此看來,宋人對“以尊行卑”的“破體”創作方式是接受的。
在宋代文體融合的創作風氣下,少游“以詞入詩”的“破體”創作有一定的文壇風習基礎,即打破文體界限,尋求詩體的突破。但少游卻是“以卑行尊”的逆向文體融合,這有違宋人的“尊體”觀念,所以在當時被世人詬病,有“女郎詩”“小石調”“詩如詞”的評價。
2 秦觀“以詞為詩”的創作表現
“以詞為詩”是詩人在作詩時對詞的一種最為直接的接受和借鑒,少游擅填詞,所以在創作詩歌時,會不自覺將詞的情感基調、語言、表現手法、風格等融入到詩歌創作中去,而形成詩體的獨特面貌。
2.1 語體的融入
不同體裁的文章自有其內在的語體要求,詩與詞的語言系統便有所分別,但秦觀詩中會融入詞的語言特點。在宋代普遍講求才學和議論的創作背景下,宋人作詩主平淡,而秦觀詩歌的語言卻有著詞的纖弱、婉麗等特點,這雖與當時文壇的整體詩風格格不入,但卻頗有特色。如《游鑒湖》:畫舫珠簾出繚墻,天風吹到艾苛鄉。水光入座杯盤螢,花氣侵人笑語香。
翡翠側身窺淥酒,蜻蜓偷眼避紅妝。葡萄力緩單衣怯,始信湖中五月涼。
全詩運用遠近結合的手法描繪出了鑒湖的美景。秦觀在詩中運用大量華美辭藻,如“畫舫”“珠簾”“繚墻”“綠酒”“紅妝”等詞語使詩呈現出艷麗、明媚的畫面。另外,如《游龍瑞宮次程公韻》:“鶴銜寶箭排煙去,龍護金書帶雨來”,再如《流觴亭》:“玉笙吹罷獻籌錯,蜜炬燒殘替洱遺”,詞語風格清麗,后者更被稱為艷冶。秦詩語言艷麗之作還有《春日五首》其二、《燕蕩亭》《會蓬萊閣》《西城宴集》其一、《賞酴糜有感》《次韻蔡子俊瓊花》等,這些詩皆有詞清麗、柔媚的語體特點。
2.2 詞法的引入
秦觀在詩歌中喜選擇虛化的景物和朦朧的意象來含蓄委婉地表達愁思情感,這便具備了詞淺斟低唱、婉轉低徊的創作特點。秦觀的寫景詩常對景物進行細微刻畫,把握景物與心靈的共鳴,頗有其詞的功力,可謂將詞蘊藉含蓄的表達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河黃法曹憶建溪梅花》:
海陵參軍不枯槁,醉憶梅花悉絕倒。為憐一樹傍寒溪,花水多情自相惱。
清淚斑斑知有恨,恨春相逢苦不早。甘心結子待君來,洗雨梳風為誰好?
誰云廣平心似鐵,不惜珠璣與揮歸。月沒參橫畫角哀,暗香銷盡令人老。
天分四時不相貸,孤芳轉盼同衰早。要須健步遠移歸,亂插繁華向晴昊。
此詩將梅花虛化,訴說自己懷才不遇,情感婉約婉轉,似反復幽怨之語,低沉的哀傷充盈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如“清淚斑斑……為誰好?”這四句寫無人欣賞、“清淚斑斑”的梅花實則在道自身的憂傷。又如《賞酴糜有感》,雖然題目是“賞酴糜”,但全詩卻無一字寫酴糜的樣子。秦觀只是借酴糜為一個引子,抒發內心的“斷腸”之感,借物抒情,手法委婉,頗有其填詞的手法風格。詩和詞雖都講究含蓄的表達方式,但詞更傾向于婉約曲折,正如劉熙載所說:“一轉一深,一深一妙,此騷人三昧。倚聲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秦觀將詞婉約幽深的表現方式融入到詩歌的表達中,便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為細膩。
秦觀詩對詞法的引入還表現在其詩中的意象選擇接近詞中的意象。詞偏于抒發內心深幽的情感,所以一般選擇細小、靈巧、清淡的意象詞,而秦觀的詩中也存在大量偏于纖巧柔婉的意象。如《海康書事十首》其二:
卜居近流水,小巢依嵚岑。終日椽數間,但聞鳥遺音。
爐香入幽夢,海月明孤斟。鷦鷯一枝足,所恨非故林。
全詩并未具體描摹內心的情感,而是選擇多個能突顯情感的意象,“流水”“小巢”“鳥音”“爐香”等景物色調灰暗,營造出陰郁的氛圍,由此抒發詩人內心的孤獨情感。又如“雨檻幽花滋淺淚,風危清酒漲微瀾。”“雨砌墮危芳,風軒納飛絮”等詩句中“幽花”“雨中花”“風中絮”等幽靜深遠的意象詞的選擇亦契合了作者感時傷世的微妙心理。
2.3 詞風的滲入
童慶炳先生曾說:“文學風格是指能夠引發讀者的持久審美享受的、作家的創作個性在作品的有機整體中所顯現出來的基本特色。”(1)各種文體在遵從大體的原則下,通過各自獨特語體的選擇、表現方式的運用或章法結構的安排而形成各自的風格趨向、美學境界。秦觀作詞的個人風格十分顯著,所以其詞風難免在一定程度上侵染了其詩歌的風格。如《西城宴集》:
春溜渙渙初滿地,晨光欲轉萬年枝。樓臺四望煙云合,簾幕千家錦繡垂。
風過忽聞花外笑,日長時奏水中嬉。太平誰謂全無象,寓在群仙把酒時。
詩中描繪出秀美的景色及人們游樂的歡快情形,詩風清麗輕柔,頗有詞的旖旎婉約,可謂“詞人之詩”。再如《中秋口號》:“香槽旋滴珠千顆,歌扇驚圍玉一叢。”寫歡宴舞女的嫵媚柔婉的風姿。《春日五首》之二:“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詩人用比興手法將女性的情思綿綿和風姿婀娜之態喻為雨后的春天,整首詩呈現出一種嫵媚而令人迷醉的景象,而也正是這首詩的后兩句被元好問拈出稱為“女郎詩”的淵源。又如《再遣朝華》一詩:“玉人前去卻重來,此度分攜更不回。腸斷龜山離別處,夕陽孤塔白崔鬼。”這是一首離別詩,全詩以景結情,蘊藉含蓄,可見其詞風侵染的痕跡。所以,秦觀詩歌呈現出來的總體風格與其詞的柔媚婉約的風格是相近的。
3 秦觀“以詞為詩”的文體創新
就詩歌本身的醇雅品格以及當時詩壇主流的雅正觀念而言,秦觀的詩歌的確顯得過于纖細,但卻給宋詩帶來了文體創新。吳承學認為:“破體,往往是一種創造,或者改造。不同文體的融合,時時給文體帶來新的生命力。”(2)所以,秦觀“以詞為詩”的創作實則為宋代詩詞之間的流變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以詞為詩” 是“詩言志”和“詞緣情”的多樣轉化。“詩言志”在宋代文人心中,不僅包括個人情感、理想志向,而且涉及到社會、政治、人生等重大題材。宋人通常用詩歌來書寫社會、政治、理想抱負等主題,而把詞當作“詩余”,去抒發細膩委婉的情感。而秦觀的詩歌則可以用來抒發個人內心情感的愁思。所以,相較于前人詩歌的文體功能,秦觀“以詞為詩”的創作拓展了詩歌的文體功能,即詩歌不僅可以“言志”,也可以用來抒發細膩纖柔的情思。
其次,“以詩入詞”為宋詩帶來了不一樣的文體風格。一般說來,詩境明晰,詞境朦朧。詩歌風格或大氣磅礴、或清秀醇雅,詞的風格多是柔媚旖旎。正如王國維所認為的:“詞之為體,要妙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3)王國維從意境上把握詩詞的藝術特征,他認為詞從細處入手,細致、幽深、婉約地表達思想感情,而詩的意境更為壯大。秦觀“以詞為詩”在語言體式、表現方式等方面都使詩歌帶有詞的筆調,并最終呈現出詞柔婉幽深的風格,這與當時宋調的直白大相徑庭,但卻在眾多詩歌的恢弘意境中注入一股纖細綿軟的風格,為宋詩帶來了別樣的詩風。
最后,秦觀詩無論是語體、表現方式、意象選擇,還是詩歌的整體風格,都在當時的宋調中顯現出一種“陌生化”的審美。秦觀詩歌的文體呈現方式有違當時“尊體”“尚雅”等觀念,所以在詩歌慣有的審美模式下給人以陌生感,這也是當時被詬病的原因之一。但以如今的文體觀來看,秦觀詩中綿密細膩的情感借用詞體表達出來可能是一種最佳的文體選擇,但秦觀選擇詩體的呈現方式,卻是別具一格的。秦觀綿密的情感在詩歌短小的體式中顯得更為朦朧悠長,而這也契合了中國一直以來講究的“含蓄”的的表達方式。
4 結語
秦觀詩歌的“以詞為詩”在當時違反傳統文人文體尊卑的觀念以及古人在文體上崇尚古樸、自然的審美價值取向,所以在文學史上一直未能得到正確對待。但在文體學視域下,秦觀詩歌在大體遵從詩體獨立性、未“失體”的情況下,而體現出一種文體的新變,使宋詩文體形態呈現多樣化,從而成為宋詩的審美異調,可謂是文體求變的一種嘗試和創新。
注釋
(1)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頁。
(2)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頁。
(3)王國維:《人間詞話》,徐調爭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6頁。
參考文獻
[1]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2]秦觀著,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劉熙載:《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作者簡介
韓茜(1993-),女,漢族,江蘇淮安人,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