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海而興的寧波,自古以來商業興盛,尤其是隨著近代城市的開埠,商業更是不可小覷。而本地區發生的火災事故也屢見資料記載,《申報》就曾給予大量的關注和報道。火災事故往往造成財物損失、人員傷亡,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市消防、社會治安管理,研究火災事故的特點、成因及防治,在今天仍有啟示價值。查閱《申報》在民國(1925-1935)這十年的新聞發現,寧波地區曾發生過大量火災事故。這些報道所載的火災事故雖不是這時期該地火災事故的全部,但無疑為我們窺視有關情況提供了獨特視角。這10年內,《申報》記載的火災事故多達121起,加上其他資料記載、未報或統計疏漏的,實際數目必定更多。
關鍵詞:民國時期;寧波火災;城市消防
1 火災事故的特點
1.1 發生季節
從《申報》》中記載的寧波火災事故中可知,1925-1935這10年間,寧波發生火情的時間大都集中在每年的春冬時節,其中冬季11.12月份最多,為38起;春季次之,為34起,秋季27起,夏季22起,呈現季節差別。
1.2 發生時間段
從火災發生時間段可知,起火時間處于夜晚和凌晨的概率很大,深夜11.12時,凌晨零時以后基本處于熟睡階段,對火險的察覺能力極低,因此這一時間段火災發生頻率極高。
1.3 火災影響力廣泛
據《申報》中記載的火情分析,釀成重大火災事故的原因多是因為一家起火,隨之火情蔓延到毗鄰的商鋪,造成數幾家一同失火,引起巨大損失。有多起火災事故發生于寧波江廈街,江廈街是當時寧波的商業中心,店鋪林立,因此一旦火災發生將會累及四周,造成重大財產損失。據《申報》記載,1925年3月9日晚9時半,甬埠江夏大街頭,火光燭天,如同白晝,縱橫延燒,至11時許,始行撲滅。時香豐糖色店、郭滋生酒坊、人和祥蜜餃餞店、恒生咸貨店、養和菜館、源潤餅店、榮昌水果行、達昌煙店、老日生燭號、致和醬園、慎得燭店、豐和祥茶食店、裕福園徽館、巨茂醬園、瑞祥煙紙店、正和信局、大達利獎券店、太和興化店、震和祥五金店、景福銀樓等二十余家,均被焚毀,約估計損失二十萬金。
2 火災事故成因分析
誘發火災事故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或人為,或兩者雙重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最為主要的。
自然因素。在這121起事故中,有72起發生于春季和寒冬臘月的冬天。寒冬臘月天干物燥,加上風勢作用猛烈,助長了火勢。比如1925年12月8日的慈北觀城大火,“霎時火光燭天,四面延燒,且該時風勢有非常猛烈,以致火勢竟出南門大街”;人為因素。很多事故的發生起源于人為的不小心。在這121起事故中,有好幾起因人為不慎造成。比如1925年8月27日上午12時,“因燒中飯失慎,計燒去共十間”。1931年7月4日晚,奉化袁夾岙地方,突來股匪三四十人,劫持該村首富袁實明,將袁竹培房屋六七間盡行放火燒毀。
3 火災的防治
3.1 寧波水龍
《申報》記載的寧波火災事故中,大部分撲火救援活動都靠水龍會完成。水龍,是清朝人對噴水水泵的稱呼。水龍會,對應現在的消防隊,它是民間為預防火災而自發組織起來的公益團體。
寧波成立水龍會.在全國來看都是相當早的。近代以來,寧波商業繁盛,金融匯聚,房屋人口擁擠,本身就存在極大的火災隱患,火患成為困擾寧波城鄉居民的一大問題,寧波的商人希望建立一個公益性的救火組織。清道光26年(1846),在寧波從事商業活動的安徽人張繹與寧波本地人士繆棠等建立城區水龍局,取名“東安會”。此后,寧波城區陸續增設靖安、同安、普安、蠱安等水龍局。到清末,水龍局一類的消防組織已遍布寧波城鄉。民國初年寧波城鄉消防組織已相當普遍,但規模較小,互不統屬,一旦出現火災,協調性顯得異常不足。為了有效地對付火災,在會稽道尹黃慶斕的推動下,寧波開始籌備教火聯合會。1926年4月25日城區的一場大火,促成了救火聯合會的出現。當日平橋頭突發火警,小龍安與精安會救火隊員同時前往救援但是在救援過程中,不知因何原因,兩隊之間發生沖突,甚至動武,嚴重影響了救火。4月27日下午3時,寧波救火聯合會召開臨時大會,決議:一、由各龍督理負責,分別督率各救火人員,不準在場爭執肇禍,即有重大事故,亦須在聯合會公決。二、定四月初一日下午一時,在聯合會開籌備大會,籌備成立會一切組織及進行事宜。1926年8月3日上午,寧波救火聯合會特在事務所開年會,議決二案錄下:一、會議設總督理四人,凡到場施救時,各龍均受其指揮,備有特種服裝,以為標識,其人員均用輪值辦法,由地之方向支配,勿得辭勞推諉,每年更換。二、本會所訂會歸細則,俊訂就后,函知各會,請求表決。1927年5月,經過寧波商人的多方努力,寧波救火聯合會正式成立。寧波救火聯合會在寧波的火災治理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3.2 繳匪計劃
民國時期,新昌、嵊縣、奉化三縣土匪猖獗,共有匪徒三百余人,大本營皆在重山之間,匪徒等對于占有各村,除征集食品及代辦酒肉外,亦不劫掠屠殺。1931年12月18日晚,奉化嵊縣交界壺潭村突來股匪百余人,大肆焚掠,燒毀房屋約該村全部十分之七,損失數萬金,可謂浩劫。1932年6月18日晚10時,奉化廟后周地方農民斯筱懷家遭匪徒劫掠,還將其子綁架而去。
劫匪的肆虐引起軍政機關的極大重視。面對嚴重的匪患,得到政府支持的寧波商人和地方鄉紳開始自行采購槍支,組織保衛團,保護商旅安全和維持地方治安。保衛團在清末民初就已存在,在國民政府時期得到加強。首先由政府開始介入和領導保衛團,其次保衛團的組織延伸到了最基層的鄉鎮公所,乃至一些村莊都設立了有四五人的保衛團。經歷1930年和1931年大量的盜匪事件之后,為保護村民免遭匪徒劫掠,寧波也召開多次剿匪會議,制定剿匪辦法。1932年7月6日下午,新、奉、嵊三縣軍政當局及機關代表召開繳匪會議。會上通過議決案: 一、嗣后捕獲土匪,呈請省府準予就地正法,以寒匪膽。二、懲治土匪家族辦法。三、責成各縣鄉長、村長密報匪徒姓名、居處辦法。四、本縣土匪如竄入鄰縣,剿匪軍警得追入鄰縣,同時鄰縣軍警亦須派隊協助。五、軍警擊斃匪首獎勵辦法。這個決議更加具有威懾。兩縣之間或者多地之間“會剿”股匪也成為剿匪的一種重要模式,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鑒于新、嵊、奉三縣土匪形成流寇,若不及早殲滅,恐成大患,1932年10月3日再次召開繳匪會議,特召集新昌、蝶縣、奉化、郭縣、余姚、上虞等六縣縣長開一剿匪會議,討論進剿辦法并舉行清鄉等事。自1932年以后寧波盜匪數量和劫掠次數有所減少,與這些決議有重大關系。同時繳匪活動的進行也卓有成效。
4 結 語
總體看來,民國時期(1925-1935)寧波地區火災事故多發,損失慘重。春東天干物燥、風勢猛烈、突兆焚如、燒飯失慎、匪徒放火等因素是事故發生的諸多原因,相比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是最為主要的。所以,面對“突兆焚如”的火災,我們需要切實提高防火意識,增強消防救援、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使損失降到最低。這些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事故的發生,利于社會發展。
注釋
1.江廈大街頭大火志[N].申報 ,1925-3-11.
2.慈北觀城大火志聞[N].申報 ,1925-12-9.
3.一日火警兩起[N].申報 ,1925-8-28.
4.綁劫案并志[N].申報 ,1931-7-9.
5.湯敏,劉俊峰著,浙江歷史人文讀本 江山風情,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07,第335頁
6.救火聯合會臨時大會紀[N].申報 ,1926-4-28.
7.救火聯合會年會紀事[N].申報 ,1926-8-5.
8.匪焚劫殺人[N].申報,1931-12-20
9.綁劫案并志[N].申報,1932-6-20
10.繳匪會議之結果[N].申報 ,1932-7-9
11.召開繳匪會議[N].申報 ,1932-10-5
作者簡介
唐凱艷(1993-),女,漢族,寧波,碩士,中國近現代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