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如 張旋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 2018) 9-122-01
摘 要: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作為國有企業堅持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隊伍建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堅持融入中心抓黨建,開創黨建工作新格局。
關鍵詞:十九大 基層黨組織 黨建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層不抓,一盤散沙。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把黨的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強調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也對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出了明確安排。因此,國有企業更要深化基層,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推進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加強黨員隊伍管理機制,嚴把黨員入口,增強黨員教育管理,為推進企業發展水平再上新臺階提供堅強的思想組織保證。
一、在發揮項目管理優勢上做文章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國有企業在發展中,要將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相結合,以項目管理的方式開展黨建工作。一是可以采用計劃管理。將基層黨支部所在部門的工作目標和任務納入黨支部工作體系,制定年度政工工作計劃,做好計劃分解,與各黨組織簽訂政工綜合計劃書,加強黨建考核管理。二是可以將黨建工作具體化。選取制度修訂、技術研發、工程服務等與公司經營相關的工作作為黨建活動項目,建立公司層面、部門層面兩級黨建工作體系,緊密圍繞日常生產經營任務開展黨建活動。三是可以以項目管理的方式開展黨建工作。建立黨建工作項目責任制,對黨建項目進行實時跟蹤監控。同時也可以組建臨時黨小組和先鋒團隊,提升黨建工作執行力。
二、在圍繞黨風廉政建設上強落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作為國有企業要堅持貫徹落實“兩個責任”,全面加強“三道防線”建設。一是要強化教育防線不放松。堅持集體學習和個別教育制度,把反腐倡廉教育的重點集中在領導干部和有關鍵崗位人員上。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以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事例教育黨員、干部。二是要建立制度防線抓落實。認真履行“一崗雙責”、“三重一大”,修訂各類規章制度,推進企業權力運行規范化和公開透明;構建協同監督機制,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優化責任考評機制,構建日常檢查、內部考核、客戶評價“三位一體”的考評機制。三是要完善監督防線不動搖。要加強生產經營監督,貫徹執行八項規定,參與監督采購、分包評審;堅持效能監察項目,通把效能監察貫穿在公司經營管理。
三、在服務企業發展中顯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有企業更要堅持把黨建與企業經營管理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是將黨組織設置融入企業架構,把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崗建在企業的關鍵崗位,使黨組織覆蓋有形有效。建立駐外黨支部,結合項目成立黨員突擊隊、黨員攻關小組,做到企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重大項目在哪里落地,黨組織就在哪里生根。二是要創新開展組織生活形式。以微信公眾號為黨建學習平臺,以黨支部為單位建立QQ、微信黨組織,并吸納入黨積極分子參加,彌補人員難集中、時間難安排的問題。使出差黨員隨時了解企業發展,方便在外出差黨員參加組織生活,實現黨組織生活方式創新。三是要注重典型選樹,以黨員服務隊、突擊隊為載體,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傳幫帶”作用,要將典型的力量化為推動服務取得新成效、業績再提升的強勁動力。
四、在“勞模黨員創新工作室”的引領上強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國有企業也要堅持發揮政工品牌的作用,通過建立“勞模黨員創新工作室”,打造職工創新平臺。一是建立勞模工作室。打造政工品牌,規范流程制度,形成領導機制、執行機制、監督機制。二是與中心工作緊密結合。要將企業的重難點項目,作為攻關立項項目,積極開拓新領域、新行業,促進企業產業發展。三是加大人才培養。結合單位實際,搭建“周一課堂”“部門學堂”等一系列小微技術傳播平臺,整合黨員、骨干等優勢教育資源,開展全方位培訓授課活動,打造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的人才培育搖籃。
五、在提升黨建工作影響力、滲透力上下功夫
在各基層黨支部建設中,要圍繞本單位的工作實際,創新方式、方法,把黨建工作融合、滲透到企業工作及創建學習型、服務型黨組織工作中。一是搭建黨員創新的平臺。要要求各基層黨組織圍繞企業發展的重、難點項目進行攻堅克難,使黨建工作融入到企業科研技術創新、組織優化、重點項目推進等各項工作之中,提升基層黨建工作的活力。二是深入開展聯建共建。對內,可以鼓勵具體業務部門和職能支撐部門黨支部間開展共建活動,加強橫向協作溝通,提升企業內部服務支撐能力。對外,可以與長期有合作往來的單位開展聯建共建,拓展黨支部活動形式和范圍,豐富黨支部工作載體,使政工工作成為新的與客戶溝通的紐帶。三是開展具有企業特色的活動。在活動時間上改變占用大塊時間的做法,盡量做到工作時間與空閑時間、零星時間相結合,不與生產經營爭時間。堅持“小型化、多樣化、人性化”為導向,從員工關心的熱點問題人手,加大與團青、工會的合作,增加活動吸引力,擴大黨員的參與度,不斷提高黨組織的滲透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