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一直以來,無論是中國經濟學界還是國外經濟學界,一直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中國沒有形成自己的“經濟學”,沒有任何一個經濟理論能夠系統的解釋“中國奇跡”,那是因為中國目前的經濟學者大多采用西方經濟學的分析范式,他們的范式是人——市場——政府,起點是研究人的行為,由人多了就有了市場,當市場無法解決某些問題時才有了政府,那是因為西方是先有了經濟現代化后來才有了資本主義政府。而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是基于“一窮二白”之上的,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建立社會主義的國家大都是經濟落后的地區,因此我們的經濟建設的軌跡實際上是從黨——政府——人——市場到人——市場——政府的一個轉變的過程,俗稱轉型經濟學。所以套用西方的研究范式,只能解釋部分市場現象,而不能從根本上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質。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性質、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決定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分配方式、發展戰略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確定。換言之,也只有認清楚中國的國情、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分配方式、發展戰略才能更好指導我們進行經濟建設。
當前,和平和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但是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國家都是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國家,然而鄧小平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首要的就是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變成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雖然中國現在已經是GDP總量第二的大國,而且是“制造大國”,但是中國生產出來的東西仍然不能滿足本國人民的需要,否則中國人不會那么熱衷于“海淘”、“代購”,那么熱衷于把國外的百貨商店“一掃而光”,這也進一步說明我們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什么時候才能度過這個階段?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等我們新中國成立一百年后,中國將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將得以實現。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其實就是一個探討如何處理好市場和政府之間關系的過程,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正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無論是計劃還是市場,在配置資源的過程中各有特點,又都不是完美的。以計劃的手段配置資源的特點在于,自覺性、事先性和宏觀性,而以市場手段配置資源的特點卻與之相反,他是一種市場自發的行為,具有事后性,而且更加微觀。這就決定了兩者的各有優劣,計劃經濟的優點在于宏觀調控層面,更有利于短期重點建設大型的項目,更有利于進行宏觀統籌規劃,能夠對收入分配體制進行有效的調節,而缺點則在于如果計劃太容易脫離實際,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并且由于分配時過于平均大大降低了經濟主體的內在動力,從而造成了效率的低下。而市場經濟在微觀層面有著先天的優勢,資源可以通過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實現自發的合理的有效率的配置,而且有助于促進技術進步和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但是市場經濟也絕不是萬能的,市場配置過程中也存在盲目性、滯后性的問題,并且經濟的很多領域存在市場失靈的問題,而且競爭最終會走向壟斷,并且由于資本的貪婪的本性,收入差距會越來越大。
但是我們并不是一開始就意識到要處理好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的。在我們的早期是選擇了計劃經濟的。我們最初選擇計劃經濟的原因在于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初,我們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國民經濟實力十分的薄弱、現代工業少、經濟結構簡單、科技水平低、社會利益關系單純,所以客觀條件決定了我們可以建立計劃經濟,而從主觀上來看,當時理論界普遍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將社會主義簡單的等同于計劃經濟。此外,還有外部環境的因素,50年代,我們向蘇聯學習,在蘇聯模式的影響下選擇了計劃經濟體制。而計劃經濟體制并非全然是壞事,他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的同時也做出了一點點貢獻。不利的方面很多,包括政企職責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以及平均主義嚴重等問題。有利的方面則包括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下建立了許多工業大項目的優勢,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我們看到這其實都是農業反哺工業的結果。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定要調整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關鍵是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以及建立一個服務型的政府。那么如何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呢,目前需要增強的方面包括培育競爭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而需要弱化的部分包括,壟斷、市場壁壘,政府要見證放權,要退出一些競爭性較強的領域,不能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
二、新常態、新理念和新發展
1.經濟新常態
習總書記在2015年提出“經濟新常態”就是因為中國經濟“做不到”也“受不了”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告別了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潛在增長率下降已成必然趨勢。中國經濟必然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隱含風險轉向面臨多種挑戰。
2.推進供給側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當前必須從供需兩端發力,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給升級。用供給側改革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是宏觀政策思路的實質性轉變。
首先,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其次,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第三,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借機制造負面輿論。第四,要從生產端入手,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第五,加快推進國有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發揮其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性作用。第六,明年及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七,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第八,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第九,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的重大決策。第十,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上來,抓緊抓好抓實,切實取得成效。
3.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新一輪變革。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未來要把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首先,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推動質量變革。從微觀層面來看,企業必須轉變觀念,適應新時代消費需求的變化,創新技術與商業模式;從宏觀層面來看,政府要明確主攻方向,切實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必須要符合中國國情。其次,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效率變革,關鍵在于發展實體經濟,根本途徑是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第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動力變革。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