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人口問題依然是目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之一,也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容忽視并亟需設法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尤其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都相對滯后的山區農村來說,更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懷和援助。鑒于此,本文把龍陵縣甘寨村作為調查對象,對其留守婦女群體的生活現狀進行調查,并結合甘寨村實際情況,提出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可行對策。
關鍵詞:山區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可行對策
留守人口是我國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市場化程度大幅提高的產物,留守人口主要包括三大群體: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其中,相較于前兩者而言,留守婦女因其特殊的身份成為壓力最大,負擔最重,卻又最不被關注的群體。她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身體和精神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尤其是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都相對滯后的山區農村來說,留守人口依然是一個無法消除的社會現象,也是新農村建設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本文以龍陵縣甘寨村為例,結合當下農村發展,對其留守婦女當下的生存現狀進行調查,找出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并尋求解決的辦法。
一、龍陵縣甘寨村留守婦女的情況及類型分析
甘寨村現有育齡婦女369人,已婚321人,留守婦女占已婚人數的3.12%,約10余人。根據調查結果,將留守婦女的類型分為三種:(1)全留守類型。丈夫常年累月在外打工,妻子則留守家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照顧老人和小孩。全留守婦女留守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家庭經濟較為寬裕,丈夫一人外出打工的收入加上妻子在家發展生產的收入就可以滿足家庭的經濟需要,妻子不需要再外出,可以全身心投入家庭照顧。她們平時除了發展生產而外,主要負責子女的監護和教育、家庭老人的贍養和照顧,維護親戚和鄰里關系。第二種情況是盡管家庭經濟并不算太寬裕,但家庭觀念較重,主觀上以家庭為重,所心為了家庭她們一般留守空中而只讓其丈夫外出打工以補家用。平日不僅從事農業生產勞動,還需處理家中其他事物,是家中主要勞動力。第三種是迫于家庭現實情況或個人自身因素無法外出務工,如需照顧家中生病或年事已高的老人、教育和監護子女,或者自身文化偏低,在城里找不到較為理想的工作。(2)半留守類型。平時夫妻二人都在外打工,家里老人不需要照顧且還可以幫忙看管孩子,只有到農忙時節妻子才回到家組織農事,農忙時節一結束就又去到丈夫所在城市,加入打工行列。她們留守家中的時間長短不一,多者半年少者二到三個月。(3)階段性留守類型。指的是妻子因生育小孩而留守家中,把孩子撫養到一定年齡階段,一般是3到5歲左右時又和丈夫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尚有能力幫忙照顧的父母。這種情況的留守婦女一般以中青年居多。一般兩個小孩的生養義務完成后就會加入全留守或半留守的陣營。
二、留守婦女現象存在的原因
留守婦女群體的存在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從大的方面講,留守婦女的產生與我們國家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模式相關。在工業化發展還極不充分的條件下,中國選擇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道路,由此人為造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制度。而工業化的充分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作支撐,城市勞動力不足,農村勞動力富余,所以在城市“拉力”與農村“推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下,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但是,戶籍制度改革尚處于改革之中,加上高于農村的城市生活成本,使大部分農村家庭夫妻二人中只能選擇一個人外出打工,而必須留一人在家中。
從社會方面來講,受傳統分工模式與性別觀念的影響,傳統分工模式主張“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外出務工首選男性。女性自身在勞動力轉移中處于相對劣勢地位。首先,從生理結構來講,男性比女性占優勢。其次,女性具有與生俱來的持家優勢,是勞動中的多面手。總之,種種因素的限制,使得女性在勞動力轉移中缺乏相對的競爭優勢。
從家庭方面來講,農村男性外出務工是實現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決策,留守婦女的形成是農民家庭追求生存理性與追求經濟、社會理性的表現。甘寨村婦女留守的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原因。家中經濟狀況較好,妻子不需外出務工,丈夫負責家庭經濟支出;二是女性主觀意識。女性重視家庭,不愿輕易離開家鄉,選擇在家發展生產,既能賺錢又能顧家,一舉兩得;三是家庭現狀限制。家中子女的監護和教育、老人的贍養等現實因素,導致妻子不能外出務工。
三、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可行性對策與建議
從甘寨村留守婦女面臨的問題和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中我們清晰的意識到,目前正開展得熱火朝天的新農村建設依然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物質硬件不斷豐富,但人們精神生活卻極度空虛,生活苦悶,幸福指數與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形成對應,精神文明建設嚴重滯后。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留守婦女所引發的問題不僅僅只是留守婦女自身,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不僅涉及到農村中的婦女,還涉及到老人、小孩甚至整個村莊的和諧穩定。面對留守婦女群體的問題,可以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實現留守婦女群體及整個家庭的和諧健康發展。
留守婦女方面:
(一)成立留守婦女互助小組,積極發揮村干部、村民的積極性,互幫互助,共樹文明新風尚。針對留守婦女的生存現狀和現實需求,并由婦聯牽頭,組成留守婦女互助小組,從留守婦女中招募一批協調能力強、熱心婦女工作的巾幗志愿者隊伍,與留守婦女兒童家庭結成固定的幫扶對子,使她們在生產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上互相關照、在安全上互相守望、在精神上互相扶持。
(二)積極創建“巾幗示范村”,鼓勵留守婦女加入專業合作組織,加大對留守婦女就業創業能力的培訓力度。發揮基層婦聯的作用,通過“婦聯﹢示范戶”的模式,建立示范基地,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在留守婦女中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使她們成為留守婦女中的示范帶頭人。同時積極協調,依托各類培訓機構舉辦“留守婦女創業培訓班”,通過送教上門、定向培訓的方式,為留守婦女提供創業理念、信息咨詢、項目定位、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和培訓指導,提升她們的創業能力,引導留守婦女增收致富,激發她們干事創業的熱情和信心。
(三)創建示范“婦女兒童之家”。遵循“符合婦女群眾生產生活實際、貼近農村姐妹真實發展需求”的原則,通過健全完善村級婦女組織,以有形“家”的建設與發展撐起無形“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強留守婦女群體的歸屬感。并依托“婦女兒童之家”大力開展婦女議事制度,為留守婦女、兒童和家庭提供產業指導、家庭教育、文體健身、綜合維權、幫扶救助等“一站式”的服務模式,從而實現村級婦女組織的較快發展。通過拉家常的形式向留守婦女群眾宣傳《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幫助調解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傾聽留守婦女的心聲,舒緩她們的心理壓力。集中組織文體活動,通過健身舞等方式豐富她們的業余生活,舒緩各種緊張情緒和心理壓力。定期組織家庭教育講座活動,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提升留守婦女的家教水平,提高對子女的監護能力,使孩子在留守家庭的環境中也能健康成長。
留守婦女的子女方面:
(一)依法維護好留守婦女的子女的合法權益,逐步消除社會上對這些孩子的忽略、淡漠甚至歧視的現象,切實保障他們的生存、發展、保護、參與等各項權利,特別是要加大對侵害留守兒童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為他們提供及時的法律幫助。
(二)由政府牽頭,由學校、社區形成合力推動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監護體系,及時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給予必要的指導和照料,讓留守兒童能夠在老師的呵護、同學的交往中健康成長。
(三)呼吁社會從不同側面關注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愛行動,為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困難和問題,使他們能夠感受到來自各方的溫暖,能夠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能自然、順利、健康成長。
留守婦女的老人方面:
(一)由政府和村委會共同出力,建立農村老年人協會、老年人互助組、老年之家等組織,讓留守老人能在其中找到家的歸屬感,同時通過這些組織為留守老人提供他們需要的幫助。使留守老人不再因為兒子不在身邊而感到孤獨無助。
(二)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為留守老人搭起親情溝通“橋梁”。在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尚未形成之前,傳統式家庭化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唯一形式。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加強農村年輕人的孝道教育,對在尊老愛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輕人應予以大力表彰。在外打工的丈夫也要經常與自己父母保持聯系,架起親情溝通的橋梁,不至于使老人覺得“有兒難依”。
(三)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建立農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務隊。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諸如理發、打掃衛生、房屋修繕、交水電費等日常服務,由社區組織自愿者服務隊,幫助老人服務,以緩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難。
(四)結合當地情況興辦農村養老福利事業,走家庭化養老與社會化養老相結合之路。家庭養老在情感、心理上是任何其他養老方式都無法替代的,家庭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有條件的話,可由鄉、村組織牽頭,通過招商引資、鳳還巢及當地有經濟條件的人投資等多渠道的辦法興辦養老院、托老所等,為留守家庭中無生活自立能力的老人提供援助,以減輕留守婦女的生活負擔和照顧老人的壓力。
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產生既有社會歷史因素作用,也有現實的政策和經濟利益因素的影響,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作為農村中的特殊群體,留守婦女為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贍養以及家庭的發展犧牲了自己,繁重復雜的各種生產生活事物也給其身體和精神造成了雙重壓力。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解決同樣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力發展鄉鎮經濟,增加就業崗位,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推力轉化為本地就業的拉力,改變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這才是農村留守婦女問題解決的重要渠道。從現實情況看,這仍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農村經濟的改善,外出務工人口的增速放緩,已然表明了解決農村的留守婦女問題是有著光明的前景和希望的。但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的必然現象,“留守婦女”這一群體在短期內不會消失,并且還將長期存在。根本解決婦女“留守”的現狀,還需要一個過程。但從家庭幸福和農村和諧的角度來說,社會各方面都應積極創造條件,給她們更多的更人性的關懷。
參考文獻:
[1]黃安麗.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的調查及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7(3).
[2]郭黎巖,衛丹.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狀況及應對策略研究[A],第九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經濟管理與人文科學分冊)[C],2012.
[3]丁金慧,趙慶波.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2(10).
[4]賀雪峰.農村社會結構已發生重要變化[J].焦點關注,2015(10).
[5]呂少卿.中國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婦運,2009(4).
作者簡介:李熙春(1974-),女,云南騰沖人,保山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市社科聯立項課題“保山‘三留守情況調研”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