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先權破除了債的平等性,保障了特殊的社會關系,保護了弱勢群體的利益,對維護社會穩定,維持社會秩序有重大的意義。我國現行立法沒有系統的規定優先權制度,而是效仿德國的做法將優先權分散在法定擔保物權和特別法、程序法中。
關鍵詞:優先權;羅馬法;擔保物權
緒論
優先權制度以優先保護特殊債權的形式破除了債權平等原則,以達到追求實質正義和秩序和諧目的。不論是哪一個社會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著需要優先權調整的領域,所以法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紛紛設立了優先權制度,在民法典中將優先權納入了擔保物權體系,系統詳細的進行了規定。但是考慮到優先權制度與傳統物權公示原則存在沖突,以德國為代表的一部分國家并沒有設立統一的優先權而是通過法定擔保物權的形式轉換了部分優先權,另外也在特別法中作出了關于優先權的規定。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節 歷史成因
歷史上,優先權制度起源于羅馬法,嫁資返還優先權和被監護人優先償還權為其開端。
羅馬早期婚姻實行嫁資制度,婦女在結婚時會帶一定的財產到夫家,婦女因婚姻而歸順夫權,嫁資也當然地歸于新的家庭。男方獲得財產后即享有所有權,并無返還義務。隨著時間的推移,純樸的民風日漸蕭索,世風日下,離婚現象不斷增長,并且不再給付生活費,更有甚者,借婚姻之名騙取婦女的財物。丈夫因嫁資的不可索回性獲得了不正當利益,而婦女的利益則受到了巨大的損害,其不公正性日益凸顯。為了解決嫁資返還的不公,羅馬法創設了“要式口約訴”,但是,這要求當事人必須事先訂有“要式口約”,法官要嚴格的遵循約定進行裁判,沒有自由裁量的空間。妻子的權益也通常因此而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基于此,“妻財訴”應運而生,在新的規定下,妻子不必受“要式口約”的限制,也可以提起訴訟追索嫁資。
起初在“妻財訴”中,妻子享有的債權效力優于普通債權而劣于設有抵押的債權。后來優帝一世進一步改進了嫁資返還制度。規定妻子對現存嫁資享有抵押權,并且優先于一般抵押權人受償,但其優先受償的范圍也僅限于現存嫁資,對于之外的財產并無優先權。爾后,又進一步加強了對妻子權益的保護,賦予了妻子就丈夫全部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其抵押權設立時間均視為結婚之日。531 年,確立了妻子的優先抵押權,賦予了妻子先于丈夫所有抵押權獲償的權利。縱觀嫁資優先權的發展史可知,在確立之初優先權是作為債權存在的,只是,為了進一步的保障當事人的利益,維護公平正義,法律才賦予了其物權的效力。
爾后,部分國家對優先權制度有不同程度的繼受,比較全面的進行繼承的國家以法國和日本為代表,法國、日本在各自的民法典中以專門的章節對優先權制度加以規定,并對優先權制度進行了改進與完善,將優先權確定為法定擔保物權納入了擔保物權體系。
第二節 概念
《法國民法典》首次嘗試了對優先權概念進行定義:“優先權,是指因債權的品質,給予債權人先于其他債權人,甚至先于抵押權人受清償的權利”。日本在繼受《法國民法典》中的“Privileges”制度時,則直接稱其為“先取特權”并規定:“先取特權人,依法律的規定,可以就自己的債權對其債務人的財產享有先于其他債權人受償的權利。”根據法國法、日本法對優先權的定義來看,優先權包含了兩項內容:一是針對的對象是“特種債權”;二是債權法定優先受償性。即優先權是特定債權人依法律直接規定優先就債務人財產受償的權利。隨著優先權制度的不斷發展與充實,立法者出于特定的立法目的也會賦予其他一些普通債權以優先權,所以優先權也不再局限于特種債權的范疇內。
第三節 性質
理論中關于優先權性質的學說可謂縱說紛紜:第一種觀點認為優先權屬于物權。主張優先受償權是物權的基本效力,也是物權和債權的主要區別。第二種觀點認為優先權是債權。第三種觀點認為,優先權是債權的物權化。主張優先權本質上是債權,但基于法律的規定使其具有物權的效力。此外我國內地有學者認為,優先權是一種保護權利的方法。該觀點主張將優先權納入到擔保物權的范疇是出于為優先權正名的需要。上述各種學說,從不同的視角揭示了優先權的某些性質,都有其合理性,但都存在不足。
對于特別優先權作為擔保物權,已經不存在太多爭議,事實上,即使在不承認優先權的國家也以替代性的制度——相應的法定擔保物權來確認特別優先權的擔保物權屬性。而主要的爭論焦點在于一般優先權。因為一般優先權的擔保物是債務人的總財產具有不確定性,這與傳統的擔保物權要求以特定物為標的有所出入。且其受償范圍過于廣泛而又毋需登記,對于其他債權人的權益構成了相當程度的威脅。所以,在沒有設立統一優先權制度的國家大都沒有賦予一般優先權以擔保物權的性質,僅是以債的優先效力存在而已。
綜上,優先權是具有特定的含義,是僅就特定的擔保物權而言,只有具有物權屬性的優先權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優先權,對于德國法系上的債權性質的優先權并非本文所指的特定含義的、真正意義上的優先權。
第二章 我國優先權制度的立法現狀
我國現行立法沒有建立統一的優先權制度,沒有對優先權作出一般性規定。對特殊社會關系的保護,是通過程序法或特別法的規定來實現的。如我國《企業破產法》第條以債權的清償順序的形式,規定了優先于破產債權受償的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優先權。我國特別法中規定了船舶和民用航空器優先權。另外,《保險法》和《商業銀行法》中也有類似的規定,但都只是規定了特種債權優先受償的順序,并不是從實體角度對優先權加以界定,沒有將其作為一種獨立的權利來確定,更沒有將其明確定性為擔保物權。由此可見,我國有關優先權的規定只限于程序法或特別法中,沒有統一規定,不具有普遍的效力,顯得很凌亂,而且優先權的效力各不相同,容易產生法律上的沖突而無所適從。
第三章 優先權制度立法模式構想
對于優先權的模式設計,學界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案:(1)只在法典中規定一般優先權,特別優先權則由法定抵押權、法定質權和法定留置權替代。(2)設立統一的優先權制度,并且將現有的留置權制度納入特別優先權,形成以優先權、抵押權、質權為支撐的擔保物權體系。(3)設立統一的優先權制度,但是仍然保留留置權制度,留置權與優先權權一同作為法定擔保物權。這些方案出于不同的考慮各有千秋。
筆者大致認同方案三的設計,即引入優先權的同時保留留置權:首先,保持優先權的統一體系,有助于我國物權種類的體系化也有利于立法邏輯的完整。優先權本身就是一個成熟的系統化的制度,法國、日本等國家在進行優先權立法時都首先對優先權作出了一般性的規定,然后對優先權的種類及順位效力等問題也有明確的規定。設立統一的優先權制度減少了與現有擔保物權銜接的工作量,也便于人們系統的認識理解優先權。另外,增加一種全新的擔保物權體系,直接作為第四種擔保物權出現,不但不會割裂現有的擔保物權體系,反而是對我國擔保物權體系的完善。其次,優先權與留置權可以并行不悖。留置權制度在我國已經深入人心,冒然將其納入優先權體系司法成本過高。我國在引入優先權制度時,可以將動產優先權中與留置權重合的部分由留置權調整,其余的留置權未作規定的則納入優先權的范疇,形成以抵押權和質權為約定擔保物權與優先權和留置權為法定擔保物權為支柱的擔保物權體系。
結語
現代民法理念不僅重視形式正義,更強調對實質正義的維護,優先權制度正是實現這一理念的強有力的保障。它著眼于當事人的具體情形,打破了債權平等原則,注重維護弱者的利益,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富有強大的生命力。
因筆者學識所限,本文只是粗淺地對優先權制度的基本內容作了探討。文中尚有不少疏漏和不盡人意之處,還有待于以后不斷學習予以彌補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周枏.《羅馬法原論》(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4.
[2]劉光.優先權制度的歷史考證與分析[J].法學論壇,2002 (4).
作者簡介:范文佳(1992-),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法學碩士研二在讀,黑龍江大學民商法系,研究方向:民商法學。